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张正春:圆明园防渗工程暴露出的九大问题(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14:19 人民网

  5、关于圆明园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

  早在2002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一书中法国人就已经指出了这个问题,“在对立法的尊重问题之外,圆明园同样承受管理问题困扰。他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单位(在中国是最高级别),却由区级(低级别)管理。给圆明园的特殊预算是由海淀区提供给予的。这里存在一个应该解决的反常现象。”(《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利用》,P.125)。

  “圆明园到底该谁管”,这个问题已经被许多学者所反复提到。管理体制不顺,必然导致管理方式错误,观念不到位,认识不到位,管理不到位,决策失误,后患无穷。对于圆明园来说,高级别、高水平的管理是保证圆明园得到妥善保护的关键,如果目前的状况不改变,圆明园的级别太低,管理人员的素质太差,无论什么专家,无论什么意见,无论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对于圆明园都是“鞭长莫及”,人们眼看着圆明园日益严重的破坏,一切批评和呼吁都只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我们只能“望园兴叹”,无可奈何。

  当务之急,要想保住圆明园,就必须理顺圆明园的管理体制,改善圆明园的领导机构,只有这样才有希望提高圆明园的管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很早以前,讨论《圆明园遗址的保护规划》时就提出了“圆明园应该由北京市直隶”的意见,为什么就没有做到呢?我们呼吁国家和北京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了,否则就太晚了!有关方面应该对圆明园负责,对国家利益负责。

  管理体制解决之后,就是管理方式问题。如何对待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这又一个必须提高认识的大问题。由于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一般人、一般领导和一般专家很难准确把握,这就要求依靠一个高水平的专家集团和学者队伍。我建议在圆明园设立正式的国家级研究机构,重新审定圆明园的规划,认真负责地研究圆明园的保护、整治、复建的一系列问题。现在看来,过去的规划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有历史局限和地区局限,现在应该从新的历史高度,以发展的眼光,提高认识,修订和完善规划。

  6、监管督查不到位的问题

  这次圆明园防渗工程是无意中发现的,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至少北京市有关部门有督查不到位的问题,对于如此严重的后果,必须追究有关部门失职的责任。自“圆明园事件”以来,圆明园得到了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然而,圆明园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有关上级部门的重视。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好像无动于衷,这是令人费解的。

  20多年以来,参与圆明园的保护、负责圆明园的规划的专家学者是不少的,制定圆明园的保护和发展规划的研究人员也有一批人,他们所制定的《圆明园遗址的保护规划》应该是好的,制定的许多方针政策都是很好的,但是这一次的“防渗工程”却严重违背了《规划》的基本要求,他们究竟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这次圆明园事件把许多问题暴露了,我们国家的生态环保和文物保护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现在到了该重视的时候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通过于1982年11月19日。时至今日,我们国家的文物保护状况却并不乐观。国家各级文物保护部门有执法不严的普遍现象,许多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形同虚设,甚至于文物保护部门执法犯法,个别时候、个别部门还有监守自盗的现象,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首先是经济原因,各级文物局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委会没有尽到保护文物的职责。

  在圆明园,在“圆明园事件”中,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都有失职行为,特别是北京市文物局,他们不但没有监管和督察的责任,反而为圆明园管委会破坏文物的严重错误进行辩护,这是不能理解的。面对如此浩大的圆明园防渗工程、如此严重的文物破坏,舆论反复曝光,公众强烈呼吁,国家文物局为什么还要保持沉默呢?

  7、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所谓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就是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的问题。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能够得到顺利发展(或曰“可持续发展”)。发展与保护要并重,这才能和谐发展,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家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是国家和人民生存发展的基础,我们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物已经遭到了普遍的严重破坏,现在已经有了严重的后果,已经严重限制了发展经济的速度和质量。现在我们可以说,发展是硬道理,保护更是硬道理,没有保护就没有发展,甚至有可能最终断送我们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

  解决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并不容易。如何抑制盲目发展进行有效保护,这需要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任何人、任何部门单方面是无能为力的。这次圆明园事件启发我们,公众参与、舆论监督与专家讨论和政府主导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现代社会的良好运行,保证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各种意见的广泛讨论和认真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才能得到真正体现。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发展的愿望和发展的力量总要比保护的愿望和力量强,只有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真正实现舆论监督的作用,保护的力量才能得到增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保护。

  实践证明,有了好的法律和法规并不够,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落实是极其困难的,也是相当复杂和艰巨的,没有充分的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只靠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管往往是很不够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历史文物的保护要求全民自觉地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落实,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只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保护才能够做到有效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和文物保护意识成为公众意识,自觉保护与和谐发展就会成为一种社会行动,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保护需要广泛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动员,这就需要各种媒体的大力支持,因此,舆论监督和舆论宣传是非常重要的。

  8、圆明园对于北京的重大意义

  圆明园对于北京的意义是什么?要认识这个问题并不容易。首先,圆明园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康乾盛世”,北京的“帝都”规划是一个“双城结构”:一个是以“故宫”(大内)为中心的“冬宫”,一个是以“圆明园”为中心的“夏宫”,皇帝在一年时间的春、夏、秋三个季节都在“圆明园”,皇宫的大部分活动均在圆明园举行。“帝都”的两个中心城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对称结构和互补形象:“故宫”的儒家风范与“圆明园”的道家风貌,儒道互补,相得益彰。这样的城市布局使北京形成了一种特殊风格:“冬宫”和“夏宫”遥相呼应、相映成趣,体现了宽容、大度、丰富,气势恢宏,规模空前。这种格局使北京的城市功能多样化,具备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城市活力。北京在历史上形成的这种格局及其重要,可惜在1860年“圆明园”被焚毁之后就彻底破坏了这一格局。

  今天,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将担负起“中华腾飞”和“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使命,作为未来的全球性、国际化的大都市,北京的未来规划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格局呢?我看,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历史上的情况,“温故而知新”,北京将来的发展仍然要借鉴历史经验,发挥海淀的潜力。这样,圆明园就不可避免地再一次进入到我们的视野。

  未来中国的前景不可限量。作为中国的首都,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首先是首都的发展规划,她关系到国家形象,必将承担起“世界大都”的历史使命,作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和全球发展的高度来进行超前规划。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大事,不可等闲视之!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中关村”和“亚运村”已经形成了发展的“亮点”,这是一个信号,它提醒我们注意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毫无疑问,“圆明园”又一次来到北京市的发展中心,这难道是偶然的吗?这或许是一种历史命运吧!

  现在看来,此前的《圆明园遗址的保护规划》已经暴露出很大的局限性,该对它进行彻底的修订了,该是重新认识圆明园的价值的时候了!该是发挥圆明园的作用的时候了!就我目前的浅见,圆明园除了长春园的“西洋楼遗址”和其他少数几个地方应该保持遗址状态,维持历史遗迹的原貌,保持悲壮惨烈的气氛,建成历史凭吊和爱国教育的文化胜地,当然,这也需要精心规划。(这是目前圆明园的实际状况,然而保护得并不好)。在圆明园的其它大部分地方,有必要在保护旧址的基础上全面恢复往日的盛况,这样,与“西洋楼遗址”相对比,更能够起到唤醒民族爱国心,更直接地揭露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同时也让全世界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这样也将会把“圆明园遗址”真正妥善地永久地保护起来。

  实际上,目前的圆明园遗址的实际保护状况令人担忧,大多数的遗址以及散布在遗址和遗址周围的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被抛弃在荒野之中,风吹日晒、雨打霜冻,加之人为的不断破坏,践踏、磨损、偷盗等现象无法得到有效制止。这样的“遗址保护”最终将彻底破坏圆明园的遗址和文物,那种“遗址要保持现状”的看法是天真的和不负责任的。看看目前“保护”的最好的“西洋楼遗址”,那里的破坏日复一日,宝贵文物任人踩踏、涂抹,毫无珍惜的味道。“圆明园遗址”太大了,那是因为她的壮观、广大和无比辉煌,她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丰富,这就使保护的工作出现了不可想象的难度,消极保护实际上会导致彻底破坏的严重后果。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积极主动的保护措施只有一个,那就是全面修复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等个别地方是个例外),唯有这样的工作才能够真正妥善保护圆明园,这也是真正有效的唯一选择。也许,圆明园会和中华民族一起复兴,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选择。

  中华文明所以能够千秋不朽,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的古代文明,这个特殊的文明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就是“屡毁屡建”!这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客观情况,也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圆明园和故宫是北京市的两颗明珠,她是北京的两只眼睛,她是考察历史和展望未来的两只眼睛,缺一不可。故宫以及它周围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太庙”(现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等景观群体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景观整体,应该整体保护。圆明园以及圆明园周围的“颐和园”、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等等,应该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保护。圆明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中国山水园林的集大成,她集中了无数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劳动,抛撒了多少中华血泪,我们不应该遗弃她,更不应该破坏它。

  修复和建设圆明园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圆明园,否则,圆明园将难免最终彻底破坏的厄运!只要我们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新的希望:一个新的圆明园!一个新旧包容、古今相容的圆明园,那时,圆明园更美,而“西洋楼遗址”将更加悲壮!新的圆明园将会给北京带来新的面目和发展前景,这是非同小可的事情。

  9、“圆明园事件”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国崛起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梦想,然而,实现这个梦想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问题和历史文化问题。中国是一个江山如画的神州宝地,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胜地。如果在快速崛起和迅猛发展过程中不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普遍而彻底的破坏就会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悲剧,我们就会面临严重危险。

  回顾一下美国崛起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宝贵的启发。二战以后美国迅速崛起,快速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1962年,美国女生态学家雷切尔.卡森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对于崛起中的美国提出了严重的警告,这本书出版以后影响很大。虽然也受到“危言耸听”的指责,然而它的出版发行却极大地提高了美国人的环保意识。1969年,美国成立了“国家环保局”,并且实现了环保立法,要求国会在审批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正是《寂静的春天》最终杜绝了DDT在全世界的使用,她提醒了美国,使美国在崛起过程中顺利避免了“寂静的春天”这样的环境悲剧在美国的发生。

  今天,中国正在崛起,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已经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美国崛起市的情景,我们的环境问题比美国要严重得多,尤其重要的是,与“年轻的美国”所不同的是,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极其丰富的古代文明,在迅猛的经济建设面前,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保护的责任是极其艰巨的。中国的人口众多,中国的国情复杂,以及全球化的挑战,这是当初美国崛起所没有遇到的问题。盲目追求速度的“泰坦尼克”号难免沉没的厄运,怎样保护我们的“中华航母”顺利航行,这是现代中国面对的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圆明园事件”告诉我们,“圆明园防渗工程”就暴露出了挡在“泰坦尼克”前面的“冰山”,只有彻底清除那些白色的“防渗膜”才能避免灾难的发生。我们的“经济航母”已经开得太快了,如果没有“刹车装置”和“安全阀”,后果将不堪设想。“圆明园事件”就给中国的全面崛起安装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安全阀”,通过“圆明园事件”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保护环境,善待文物,这是“高速经济航母”时刻不能忘记的“刹车装置”。

  这次突如其来的“圆明园事件”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事件,对于发展到“关键时刻”的中国,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圆明园的问题是中国当代许多重大问题的一个缩影。“圆明园事件”是一个里程碑,中国从此走向真正的“环保时代”,而“圆明园防渗工程的环评报告”也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环评报告。我们希望,从此中国能够真正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那些庄严的法律不再是形同虚设,现在该是这些法律发挥法律效力的时候了。我们热切期待清华大学不负众望,我们希望国家环保总局承担起历史责任,可以说,“圆明园事件”的顺利解决昭示着中华崛起的美好前途。

  在今年年初的“两会”上,胡锦涛主席说:“今年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与之相适应,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针。而在“两会”之后发生的“圆明园事件”就成为一个历史转折点,也许,圆明园注定要成为不同寻常的历史见证,这个现象值得深思。1860年,圆明园就成为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今天,圆明园又来到一个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圆明园的问题是复杂的,真正彻底地解决圆明园的问题是不容易的,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然而,这就是她的意义所在。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