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优待”高考到关注成长(人民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04:59 人民网-人民日报

  姜泓冰

  每年的高考,总会为一些充满爱心的镜头而感动。

  比如素昧平生的出租车司机和警察“接力”护送迟到的考生;比如洪涝肆虐的灾区,人们在一片瓦砾狼藉中不忘为考生营造出正常参考的氛围……

  感动,也因为送考家长们的表情举止:几无例外地以鼓励的微笑迎送孩子,叮嘱“不要有压力,别紧张!”而一些神情细节,却泄露着他们远胜于孩子的紧张不安……

  当高考日益成为整个社会的“大事件”时,四面八方汇集奔涌的那份真情、关爱将“激昂”的高考进行曲合奏得如此自然、人性。

  不过,也因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心生忧虑。今年,对高考考场附近道路实行交通管制、车辆禁鸣、工地停工等做法,几乎已是所有城市的通行规定。某些地方还有更特别的高考禁令:考场周围设立醒目警戒线,不允许任何人擅入;考场工作人员禁穿硬底鞋或高跟鞋,不得随意走动,等等。

  至于“优待”考生的新招,当然更多。比如考生可以免费乘车,甚至还能当街“扬招”公交车;比如考生家长开车送孩子,公共停车场负责人说可以优先提供车位;比如出租车公司接受订车一定不能派有“0、4、6”等数字的车辆,因为据说会对孩子有不良心理影响;围绕着考场,有宾馆设“应考钟点房”,有饭店做“高考营养餐”,有医院开“减压吸氧舱”……

  并不是所有以关心孩子、缓解高考压力为出发点和口号的服务之举,都能引向良好结果。在又一年高考即将结束的时刻,也许这更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考场外,分明听见一个孩子带着点不解和烦躁地直言:不是我高考么,怎么谁都这么起劲,连叔叔都要紧张?

  马衔枚,人噤声。高考日在我们谆谆叮嘱孩子“不要紧张”的同时,似乎正日益变成整个社会的“宵禁”。还有那十分荒唐的数字忌讳、预测考运之类办法,或是道听途说了某某补品的“迎考功效”,许多的是宁信其有,迎合盲从。

  还比如送考陪考这件事,很多孩子并不以为意———虽称孩子,他们已是领到身份证、有独立行为能力的青年了,突然将很平常的到学校变成全家前呼后拥、包车前往的隆重大事,可能只会让他们紧张失常。

  今天的孩子真的变得这般脆弱,竟不能处理好诸如忘带铅笔、想上厕所之类的小事,受不了一点日常生活的细琐干扰?如果是,没有形成自我约束的理性思维和自理习惯的他们,又如何能够面对成人之后漫漫长路上的一次次挑战和考验?那时,我们并不能动员全社会力量为他们让步、替他们解决。

  是家长们太过紧张、不肯放手让孩子独立吗?毕竟,在现实的观念和安排中,高考对于大多数人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家长寄予厚望。况且我们的社会人才评价体系也依然有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倾向,让人存不了平常心。

  然而,整个社会“高考总动员”式的气氛,和越来越周详完备的应考环境“设计”,在营造出温暖与保护的同时,却也让人忧心:这群考试的孩子和考试的日子是否会在一片“不要紧张”声里变得越来越脆弱、敏感、特殊?走出人为营造的“软木考场”后,他们如何坦然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

  或许,确实有必要思考,怎样,才是成人社会应当对考生付出的爱?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09日 第五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