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青红年代与青红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07:09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人人都有青红年代

  在《青红》里,父亲认定迁回上海才是唯一的幸福,于是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女儿,因此扼杀了青红人生中最可贵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逃学、参加地下舞会、偷偷恋爱、与父母作对……无一不是青春期的表征,青春就是不驯服,青春就是要向世界表现自我。类似于影片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即使是今天仍在生动地上演着。

  青红并不想去上海,她甘于这种平淡的生活。如果这样,她的青春可以肆意地留在执著追求她的小根身上,甚至可以结婚生子,拥有一个女人平凡的幸福。但故事的结果却是:青红准备屈从于父亲的理想,小根为此不顾一切地占有了青红,犯下强奸罪被判死刑。一个原本开朗的女孩,因为这段遭遇而变得异常脆弱敏感。

  片中最大的痛苦制造者就是这位曾被命运戏弄的父亲,当他返回上海的希望一次次落空后,他近乎绝望地把全部希望转嫁到女儿青红身上。每天跟着女儿上学,编造病假条以压缩女儿与外界接触的空间……但这种教育方式与超现实的期待在女儿身上反弹回来,青红内心的激烈抗争从未停止过——这种父女间的博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时代造就的悲剧在一个家庭中的折射。父亲似乎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他阻止了女儿的恋情,但粗暴干涉青春本真的结果是后代在人性上的扭曲,这是最大的悲剧。

  青红、小根,不过是两个拥有梦想的青春少年。青春一定是不成熟的,他们争强好胜,影片反映的正是他们为了实现梦想而与现实顽强抗争的结果,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一定会慢慢脱离稚气。最终,当他们为人父母,会把自己的经验再传给下一辈人……但处在青红时代的年轻人谁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当他们不再挣扎,生活平静下来,才发现这已是他们的另一个季节。

  回首青红年代,无论多么惨烈、多么委屈,仍是一段值得回味的人生。谢晓

  《青红》:对城市文明起步的祭奠

  《青红》骨子里是一部城市电影,它的英文片名《上海之梦》更为准确,影片其实讲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当代工业化城市发展的心灵前史。

  “文化大革命”过后,中国开始了从落后的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变,两者的间离与冲突,造就了青红与小根的悲剧。但影片并不是在讲青红的爱情,在青红的爱情线索下,我们看到的是她父亲试图突破旧体制的心灵暴动。这两条线索推动了青红的心灵发展,当她的个体难以左右家庭甚至时代的诱惑时,她选择了与小根告别,也形成了小根强暴她并被判死刑的结局。为青红一家离开小镇送行的是枪决小根的枪声,这才是影片的悲剧所在。

  解读《青红》,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对刑事犯罪的严厉打击很关键。对于小根的死,青红一家是没想到和不愿意见到的,悲剧的出现,是今天的我们对那段历史的思考。《青红》祭奠的就是当代城市文明起步时所付出的生命的代价。

  第六代导演区别于第五代的最大特征就是对当代城市的关注,《青红》在不偏离人文关怀的主题下,把对“文化大革命”后城市发展历史的思考通过家庭题材的影片体现出来。在第六代中,这是和大众走得最近的一次。杨劲松

  《青红》:在发育前趁早离开

  青红这个角色演绎得很失败。电影中每个人物都活在梦想和现实交织的矛盾之中,青红应该是这种矛盾体现的焦点,父亲竭力想回的上海对她来说是个毫无感觉的地方,她用沉默为武器所表现出的反抗又是那么软弱无力,最终,她放弃了爱情,却又为自己的放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许高圆圆是个不错的演员,但她的确难以胜任这个角色。比她更糟糕的是李滨,那一口流利的京腔让人很难相信他的身份是贵州一个普通工人。我无法投入导演所设计的情景中去,每次努力都会被这些虚假的泡沫冲散。

  我完全相信《青红》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个环境下,的确有那样一群人发生过那样一些事。但《青红》表现得不够真实,这是电影最大的遗憾。怎样去还原旧时光是件值得深思的事。日子越近,就越难还原得令人信服。不能像《孔雀》那样符号化,也不能像《青红》这样,有挺立的骨架,却没有丰满的血肉,弄些“地下舞会”、“打煤球”、“看露天电影”这样的棉絮遮遮,依然是掩饰不住的苍白。

  青红最后回上海了,和全家一起悄然离开。我一直想,如果她能走得早一点就好了,能在发育前走就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伤痛。不知道为什么,我相信小根那夜其实并没有强暴青红,也许就只是为了一个吻,或者一个拥抱,最后的招供是因为他的绝望。他们出生在那个地方,发育在那个地方,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枪声像是给他们送行。魏新

  假如没有得奖,《青红》将会怎样?

  去戛纳前,在王小帅的工作室,我问他怎么看待《孔雀》的成功。当时他并不清楚《孔雀》的票房,问了确切的数字之后,他像是被震了一下,说:“那很不容易了。”然后他说:“能到这个数字,获奖只是一个方面吧,主要还是顾长卫他们长期的努力。”没想到,半个月后,他竟然交了和《孔雀》一样的好运。在戛纳获奖的消息甫一传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原本定在8月的档期被提到了6月,拷贝数量也从20个到30个一下子增加到了60个,假如《青红》没有得到任何奖项呢?从门前冷落车马稀一下子到炙手可热,王小帅的心头是否会浮起“世态炎凉”这几个字?

  一部国产电影的价值,只有被国外的大电影节承认了,国内市场、观众、媒体才会承认,这无疑揭示了中国电影环境的一个现实:缺乏有公信力的评判。

  这个评判包括有公信力的电影奖项,也包括大量有力的电影评论,它们是造成健康多元的电影生态的重要元素,为电影工业在艺术和商业市场之间把握着平衡尺度,是电影工作者了解观众喜好和了解观众对于自我作品真正看法的重要渠道。

  美国的电影工业之所以称霸全球,除了其健全的市场流通体系、强大的资金支持、先进的科技制作水平、完整的人才机制之外,全面而多层次的电影评论和电影奖项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读一读《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时代》、《华盛顿邮报》、《首映》等报刊的影评版,你会为那些影评而折服。

  而反观我们自身,不但没有奥斯卡,连罗杰·伊伯特也没有一个。电影杂志和主流媒体的电影版面越来越热衷于八卦碎片,沉浸在导演和明星的生活琐屑与片场花絮中不能自拔;电影批评也日益沦为电影发行商的软性广告园地或者盲目的情绪发泄。很多电影记者与其说是记者,毋宁说是帮闲。

  在这种环境下,你怎能责怪不具备电影知识的观众无法分清评委会大奖和评委会奖,又怎能谴责众多媒体和电影商“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中国所有的艺术影片都只能像《青红》和《孔雀》一样,在拿到国际奖项之后才能得到自己应有的待遇,而所有的商业影片又都在“冲击奥斯卡”的名义下营造声势,那只能是中国电影的悲哀而非复兴的荣耀。马戎戎责任编辑:陈要逢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