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班”收费有违社会公平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09:13 重庆时报 |
重庆时报《想上实验班先交6000元》的一篇报道,揭开了重庆巴南区鱼洞第四小学开办“实验班”,收取“赞助费”的现象。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在重庆,在全国也比比皆是。尽管国家教育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开办各类“特色班”,变相收取各种高额费用,但这种现象却难以根本遏止。对此,笔者认为,开办“实验班”变相收取高额“择校费”有违社会公平性,须给以合理引导。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已是普及性的义务教育,然而由于资源所限,高中、大学教育仍然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由此便造成万人齐挤“独木桥”的现象产生。 学校要争夺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家长要为孩子争进“重点学校”、“特色班”、“尖子班”;区域教育系统要让本县、市的教育既要保质又要保量,争当“先进”,不拉“后腿”。这些都使一系列问题产生: 如学校为吸引生源就争相创办“特色班”,家长就咬牙撑着到处“拖关系”,“跑路子”烧香磕头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再送进“特色班级”;教育部门为了区域的升学率对此打“苍蝇”不打“老虎”,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们一直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同时获取个人的最大价值,也赢得社会的尊重,但这并不是提倡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可以依靠其所拥有的强势资源,通过破坏社会的公平性原则,来获得“优势资源”占有的“优先权”。 对学校而言,一旦所有的学校都把办“特色班”当成招徕生源和“创收”的法宝,那“特色班”就不成为其特色,也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以交钱多少来划分“特色班”和“普通班”,无异于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种上一颗“不公”的种子,与党和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背道而驰。 然而这种现象存在,便有其合理存在的基础,有其市场滋生的土壤,这土壤就是我们的社会衡量体系、我们目前面临的教育资源问题等等,还有教育资源匮乏、区域发展不平衡、资金短缺等现实客观原因。要解决须着眼于将来,循序渐进,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 对教育部门来说须从制度层面建立一套新的衡量体系,并严厉打击变相高收费、以金钱为基准的教育分配不公行为。 笔者的建议是,“特色班”可以作为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实践探讨的研究性尝试继续存在。目前,急需要做的是,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刹住这股有违社会公平性的风气。 (作者:刘建永,现居深圳,《京周刊》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