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州沦陷期的畸形繁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10:57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徐碧姗经济是一个政权得以稳固的根本之一,日本侵占广州后实行的是怎样的经济政策?对广州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记者就沦陷前后广州的经济状况专访了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张晓辉教授。

  沦陷前制纸厂已是世界一流记者(下简称记):沦陷前广州经济发展如何?张晓辉(下简称张):沦陷前的广州工业基础是比较好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济棠主粤时期,省营和民营工业有很大发展,例如省营制纸厂等这样的厂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七七事变到广州沦陷前,日本并没有直接攻占广东。在本身基础较好的情况下,又通过香港进行对外联系,广东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广州的外贸和生产直接向北方供给军需和日用消费,直接支援北方的抗战。

  日军轰炸致损失数百亿记:日军侵占广州后,这些工业处境如何?张:在日军进入广州前进行的狂轰滥炸给广州带来的损失是相当大的。据当时的报纸记载,日军进入广州后看到“遍地都是瓦砾”,很多工业都落入日本人手中。像制纸厂的先进设备,日本人就直接运回日本去了。具体损失有多大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但有估计大概在一亿法币(当时国统区的货币单位)左右,当时的物价还比较低,按实际购买力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几百亿。日本人接管这些企业就是实行“以战养战”的方针,为它的侵略战争服务。记:沦陷后广州市民的经济生活情况怎样?张:日军当时把持了广州的金融系统,滥发毫无准备金的军用票,使得物价飞涨。1942年5月,华南日军宣布允许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在广东日占区流通使用。至年底,“中储券”成为华南沦陷区的基本通行货币。关于当时的市民生活,可以看看人们用军票买米的相关图片,按照图片上的卖米招牌,十钱的军票可以买米两斤,十钱是什么概念呢?一钱基本相当于一分,即五分钱一斤米,听起来好像也不贵,但是当时每个人一天能买多少米日本人是有规定的,而且量是非常少的,所以看到另一张图片上人们是排队买米的。不够吃怎么办?只能到黑市上买,黑市上的价钱就贵多了,所以总的来说比起沦陷前,人们的基本生活是困难多了的。

  大批工厂迁往香港记:当时广州还生活有多少人?那些民营工业的拥有者去向如何?张:沦陷前广州人口是120万左右,日军进入广州前很多人逃离,有说广州城内只剩下二三十万人。离开的人中主要是有钱人和在外面有关系的人,主要逃往香港、澳门、当时叫广州湾的湛江,国外也有。据日本人的情报,香港当时人口本来不到100万,到了1941年已经170万了,这些因战乱迁往香港的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广东人。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广州的资本家也有不少跑到香港。香港原来纺织厂不是很多的,但那段时间内一下子增加到几百家,大部分都是广东人开的。但随着抗战活动在广州周边推延,以及1941年香港沦陷,又有很多人跑回了广州,后来日本撤出时广州人口是60多万。记:为什么跑回广州?当时广州仍然在日伪统治之下。张:伪政府建立之后,秩序也慢慢建立起来,日本也建立了伪商会,设法让逃离的市民和资本家、商人回来。家在这里,那些逃离的人毕竟还是想回来的,尤其是那些企业家,他们的工厂毕竟还留在这里。从图片上看,当时的街道似乎挺繁华,商业还挺繁荣的。这只能说是一种畸形繁荣,工业生产能力肯定不如以前的。在一份文史资料中,我看到过当时伪商会会长职子卿的自述,说日本人认为在日本占领的大城市中,广州是恢复得比较快的,日本人是比较满意的。

  日利用沦陷区进行经济战记:当时日本人在广州的经济生活情况如何?张:当时也来了不少日本商人来这边办工厂开商店,包括在海南。后来国民政府接收的时候,就有日本人办的制药厂和运输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走私特别严重,往国统区以及日占区和国统区两不管的地带走私,主要是一些日本人、汉奸和国民党一些腐败官员勾结。在太平洋战争前,许多日产消费品走私到国统区是为了套购法币,因为当时法币是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流通的,加上英美是同情中国的,所以法币价值挺高。套购回来的法币通过上海和香港的外汇市场再来套中国的外汇,有统计说当时中国被套走2300多万英镑。同时,中国重要的出口物资,军工矿产以及桐油、蚕丝等又从国统区被走私出来。到了战争后期,日本的战略物资吃紧了,就开始进行封锁,一方面国统区物质匮乏,一方面大量法币又通过外汇市场流回国统区,造成国统区内物价飞涨,通货膨胀非常严重。这就是日本进行的经济战,给中国的抗战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穗风/编制)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