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法医学专家为我国急救工作“把脉开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18:33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6月9日电(记者仇逸)急救专业尚未成熟、培训不足、缺乏有效的协调,普通民众甚至一般医务人员缺乏基础的急救技能……6月8日至10日,在上海最大的医疗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以急救、尤其是院前急救蜚声世界医学界的法国急救领域专家和中国同行聚焦急救医学等课题,分享彼此的经验,为我国的急救工作“把脉开方”。

  在院前急救人员中,我国大量的120人员存在培训不足、抢救病人等各个环节操作缺乏规范等问题。120人员往往没有很好的呼叫、协调系统,无法科学地判断运送病人的目的地;有关医院也事先不会知道不久将接收到急救病人、无法迅速组织抢救力量。

  对急救专业的不重视,仍然是我国医疗机构内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急诊科医生被认为是最辛苦、风险最大、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群体,科室吸引力不强,人员流动性很大。在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由于床位短缺等因素,大量的急诊科病人无法及时收治进入专业科室、被滞留在急诊长期住院,客观上也不利于急诊医学的开展。

  群众的急救教育目前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上海市急诊医学会副主任委员、瑞金医院副院长陆一鸣教授表示:在我国,由于大众缺乏基础的急救技能,往往出现群众围观着一位突发疾病患者却无从下手抢救的现象,丧失了大量的宝贵时间。以室颤这一常见心脏疾病为例,病人发病倒下后的3至5分钟最为宝贵,每延误1分钟,抢救的成功率就下降10%。

  大批医务人员也未熟练掌握徒手心肺复苏等基础急救技能。在我国医疗机构,心脏停跳患者的康复出院比率普遍低于1%,而在美国个别城市,这一比例高达30%以上。在法国等国家,急救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如:学校开设基础急救技能的培训课程,社区普遍开展有关讲座,大型商场、飞机等场所配备了除颤仪等设备。

  6月6日,作为“法国文化年在中国”重要组成部分,“中法医学周”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开幕。这一为期3天的高层次研讨正是“中法医学周”中的一大亮点。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是亚洲唯一用法语教学、招收医学法文班的高校,长期在血液学、高血压、肾脏、骨科、外科、医学急救、妇产科等几乎所有领域与法国医学界进行广泛合作和交流。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