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后话“减压”(四) 透视高考焦虑产生的原因(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0日09:38 新桂网 | ||
新桂网-南国今报记者罗素玲 文/图 高考刚刚考完,重新回过头来审视,不少考生、家长发现:没有休息,没有娱乐,没有自我,考前那种全力以赴的状态,几乎不可思议。因高考而生的焦虑,也深深地留在心底,不知何时才能驱散。 早在5年前,高校已扩招。近年来各地的高考录取率一年比一年高,去年柳州等地区都已超过70%,读大学不再是件难事,高考焦虑何以难减?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大量家长、考生、教师,他们认为:家长对子女寄予的过高期望、教育投资剧增、就业压力加大,以及社会对中学的评价标准,成为高考焦虑的“助燃器”。 “还债式”考生苦水最多 昨日上午9时,一名姓梁的考生打进今报“轻松高考热线”,倾诉自己半年多来一直积聚内心的焦虑:“现在可以说了,不管能不能上大学,我都不会再考第二次了。”梁生告诉记者,他是融水苗族自治县一位贫困生。 3年前,凭优秀的中考成绩,被柳州市一所中学重点班录取,并且享受学校的优待补助。他原本准备辍学打工,让两个弟妹读书。父母得知他考上柳州市的高中之后,反而让他妹妹休学打工,供他读书,希望家里能出一个大学生。 从贫困山区来到城市读书,虽然得到学校减免学杂费及补助生活费,但与在原来的乡村学校比,开支成倍增长了。父母和妹妹都外出打工,几乎所有收入的都用于供他读书。 他上高二时,父亲胃病发作,由于舍不得花钱医治,越来越严重,最后大出血,送进医院时,发现已是胃癌晚期。医生建议他做手术,他坚持不肯做:“癌症不好治,留着钱给阿亮读书吧!”梁生说到这里,声音哽咽,他说父亲最后被抬回家里,衰竭而死。 梁生说,他经历这两件事之后,性格变得更内向,最大的希望就是想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了却父亲的心愿。他的亲戚和老师也都希望他能以最大的努力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不知为什么,今年春节之后,他明显地感到学习效率在下降。“很多时候,一捧起书,眼前就会浮现出父亲那苍白灰黑的脸,以及母亲那无神的双眼。我不是想看书,而是想哭。”梁生说,他的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高考。考数学时,由于感觉较难,做题的速度慢了下来,脑海里顿时又出现父亲的形象,极担心考砸了,对不起父母。 昨日上午,他草草估算了一下高考分数,认为并不理想,心中的焦虑又多了几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去向妈妈交差。”他说,他的高考不是为自己考的,而完全是为父母、为家庭考的。考上了,母亲脸上会有光;如果考不上,他连家都不愿回了,直接出去打工——他觉得无脸见人,“无脸见学校”。 “还债”式的考生,不仅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城市特困家庭同样存在。近10年来,各种捐资助学工程的起动,让很多特困孩子读上了书,但他们每接收到一笔捐赠,都常会被媒体报道,被捐助个人单位视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从而在他们内心留下过多的“负债感”及自卑的阴影。 广西龙泉山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潘润德主任认为:这种“欠债”心理,被大多数人曲解为一种激励,让孩子从小就表态:“用优异的成绩报答。”但评价“优异”二字的,总是以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这样难以达到的标准去衡量,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无形压力。 教育高投入的枷锁 与“还债”式考生产生的焦虑相似,一些孩子由于家里教育投资过大,也会产生过多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大多数会波及到全家。 8日晚11时,一位姓刘的母亲给“轻松高考热线”打来电话,诉说自己的烦恼。 刘女士是一位单亲母亲,儿子9岁时,她与丈夫离婚,从此丈夫再也没管过儿子。为了能给儿子更多的爱,她至今未再婚。 9年来,她省吃俭用,将自己的爱和收入,全部投入到儿子身上,花钱送儿子进知名初中,中考时还差数分上重点高中线,她又花了近2万元,让儿子上重点高中读“自费”。 儿子进入高三之后,为了给他提供一个清静的复习环境,她又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陪读。她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子能顺利地考进一所重点大学。 “万一他考不上,我就没希望了。”刘女士叹息道,她已连续很多天睡不好了,因为她担心儿子考不上重点大学,又要复读,她很难再拿出更多的钱来支撑。同时,她觉得难以向周围的朋友交待:因为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令她付出了全部的爱的儿子。 柳州女子实验高中的杨副校长分析说,刘女士这种心态比较普遍。虽然现在九年义务教育都是“免学费”的,但许多家长对独生子女寄予过高的期望,为了让孩子读上一所他们认为的好学校,往往会倾注全家所有。近年来出现较多的,就是在名校附近买房、交高额择校费择校、请家教、异地求学,等等。这种现象过去只发生在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可近年来许多普通家庭也参与,一个小学生一年的学杂费开支上万元的现象并不少见。 择校之后,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实现家长的初衷。很多孩子在过去的学校学习成绩不错,进入一些高手云集的名校、班级后,往往会出现失落、焦虑。有的因远离父母,无力排解心中积忧,在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当孩子进入中考、高考,父母的心态往往是一种等待收获的期盼,考生的心情因此会更为紧张。 这种教育高投入的现状,在城市居民中已越来越普遍。虽然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也一再强调不允许义务段教育择校,但终究难以遏制,并且演变到一种攀比,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攀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攀比,态势扩大而产生的影响,自然在高考这一关键时刻,在考生这个“载体”身上突出表现出来。 就业压力前移的包袱 无论是在热线中倾诉的家长,还是为考生焦虑的教师,看着那一个个紧张的考生身影,很多人都感叹地说:“我们那时高考,哪会这样……”言下之意,都说现在的高考过于紧张了,也过于受关注了。 “怎么会不紧张呢?”昨日下午,一位姓蒋的家长打进今报“轻松高考热线”说,虽然现在的高考扩招了,每年的录取人数都会大批增长,“但名牌大学增加了吗?好的专业招生增加了多少?考生又增加了多少?”他提出一连串问题之后,又叹息道:“考不上好的大学,将来又怎么能找到好的工作?”蒋先生说,其实现在孩子考大学全家紧张,原因有3个:一是现在上大学容易了,可上好的大学仍然难。在他的眼里,现在的大学生与20年前的高中生一样,在找工作中,并没有太大优势。二是未来的就业难以确定。现在几乎所有的招聘单位,考核用人的方式都是先看文凭、毕业学校,然后才是看经历,不会有招聘者认为工作经验比读几年大学更实用。三是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职业都有“高低贵贱”之分,大部分人都希望大学毕业之后,能当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而不是希望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工种。但现在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有所改变,进入也相当困难。很多的人将其当作最大的追求,于是,考上一所重点大学,成为实现这个理想的基础。 这些本该在就业时才需考虑的问题,由于就业压力加大,也依势前移,使高中段学生提前进入了状态,并且促成“高四”现象近年大量出现,一些学生抱定“非××大学不上”的思想复读,他们在高考的过程中,压力自然更大。 学校竞争增添的负担 昨日下午,一位考生父亲通过“轻松高考热线”向记者倾诉:女儿的高考成绩应该不错,但现在一家人为她的视力担心,高三以来,视力下降极快,现在已要配戴600度的近视镜:“万一眼睛坏了怎么办?”这是一位细心的父亲,他说从女儿10岁时开始,他们就像朋友一样相处,无所不谈,也因此让女儿顺利通过高考。可现在谁也不敢提视力的问题:“一提就伤心,女儿流泪,我也要想流泪。”在他们认为,视力坏了,什么都不方便了,甚至会影响上大学、找工作。 既然都知道视力这么重要,可此前为什么不能注意?这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事。这位父亲说,进入高二之后,女儿的学习压力迅速加大,每天学习的时间都要超过10小时,双休日、节假日的休息也被取消。这样的状况下,视力下降是在所难免的。 “谁敢放松不补课?”柳州市一所中学的负责人介绍说,高中段学校虽然说生源不愁,但要招到好的生源很困难。生源的质量又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学校升学率又影响到招生时的生源选择……这位负责人说,现在一些学校努力创建示范性高中,目的也是在此:可以优先选择生源,也可招收更多比例的自费生。 在这样的压力之后,教师和学校将压力直接转嫁到考生身上,有的学校、老师为学生开小灶、住单间,还有的甚至为考生制定考试目标,总分精确到分。“这样的环境之下,有多少考生能泰然处之?”这位负责人无奈地说。 但他最后仍然表示:大势所趋,明知这种关着门训练考生考试的方法,于考生今后无益,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但少有人有勇气去改变。 高考焦虑似有愈演愈烈之势,今年以来,广西龙泉山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已接待上百名焦虑考生的咨询,成为近年来同期最多的一个时期。高考考生焦虑为谁而生?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考生要思考,学校、社会也该反省。 经历过多年的高考高压状态,今年柳州的高考环境改变不少,一些保护考生的做法也变得更加理智,更为人性化:120急救车从考点撤回医院待命、一些学校取消了送考车,而让考生自由行动;私家车参与“爱心送考”行动等,都让考生加自由、更加自然,但何时才能让考生恢复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高考时那种自主、自在?不仅考生期待,关注考生的心理专家也期待,因为:宽松环境更能培养出高尖人才、健全人才。 作者:罗素玲 (来源:新桂网-南国今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