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透视美军对互联网的使用和信息安全防护(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0日22:16 人民网
透视美军对互联网的使用和信息安全防护(组图)
  美国国防部2005年6月10日的官方网页之一。 图片:美国国防部(US DoD photo)

  作者单位:

  75130部队

  收稿日期:

  2005-6-9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国际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美国军方一直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利用互联网加强部队建设。同时,为应对随之而来的网络信息安全挑战,美军近年来不断加大网络保障系统管理力度、加快信息安全和保密系统建设步伐、拓宽信息安全技术研究领域,使互联网成为其内外部信息交流的安全“桥梁”。军内外信息交流的桥梁,宣传教育征兵的帮手

  美军认为,军队互联网站的建立,能实现信息共享,促进部队任务完成,并大大节省通信费用。目前,美军上至国防部、参联会、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参谋部,下到各军事基地,甚至一些团、营,都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美军网站内容丰富,从军事动态、部队建设、福利待遇到医疗卫生等,凡是非涉密的信息资料在网上均可查阅。互联网作为美军内外部信息交流的一种手段,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舆论宣传的窗口。

  美军认为,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公关宣传效应,有助于公众了解军队的实际情况,为军队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美军向外界展示自身风采的最佳窗口。打开美国陆军网站主页,首先出现的便是这样一段的文字:“一个强大的集团,装备精良的武器,随时服从国家的需要,不断进取,不断发展,迎接今天、明天和21世纪的挑战。”这段激动人心的文字使美陆军的形象顿时跃然网上,非常生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防部网站大作舆论宣传的文章,充实了美军历次出兵海外尤其是获胜情况的回顾,对驻海湾美军实力及精良装备的简要介绍,当天战果的最新报道等内容,这不仅对稳定国内民众的情绪,而且对震慑萨达姆政权,都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二是招募兵员的渠道。

  近些年,美军正面临着自越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兵员短缺危机。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参军入伍,美军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美军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看电视长大的,而是和网络一起成长起来的。如果军方不对这种媒体加以充分利用的话,很可能失去一个极好的招募兵员的渠道。因而,美各军种不仅在互联网上都建立了招募新兵的网站,购买年轻人经常访问的站点上的条幅广告,而且更多地使用电子邮件与招募对象进行联系。此外,美陆军和海军都在开发“战争互动游戏”,希望以此吸引青少年进入军方网站,让他们“身临战场”,激发其对军旅生活的兴趣。据美军公布的数字显示,2003年以来,有10多万人通过网络查询过参军的有关信息,有近3万名新兵是通过互联网招募的,而且这些数字正呈上升趋势。

  三是远程教育的平台。

  为了搞好官兵的业余文化教育,美军采取多种方式办学,互联网教学就是其中一种最新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学习课程、完成作业,老师通过电子邮件为学生答疑解惑。对于那些驻扎海外、调动频繁的美军官兵,在互联网上攻读学位越来越受到欢迎。美国现有21所军事院校和43所公立大学为美军开办互联网远程教育,参加学习的官兵多达50多万人,每年都有很多人获得大学文凭和学位证书。

  四是军品采办的媒介。

  近年来,美国防部为了节省资金和提高工作效率而大力推行国防改革,其中一项措施就是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美国防部规定,现阶段凡是与军火合同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选择承包商、签订合同、付款和监督执行情况等,都应尽量在互联网上进行。目前,美国防部90%的购物款项是通过互联网利用信用卡支付的。今后,美军计划利用互联网处理绝大多数与合同和付款有关的业务,逐步扩大电子目录和电子军品商务的使用,取代文件印刷和现金交易。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遭受攻击现象时有发生

  美军信息系统与地方商业通信线路和公用网络广泛连接,客观上使其易遭网络攻击。美军认为,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主权国家组织实施的目标明确的攻击和由个人实施的无明确目标的网络攻击两个方面。

  据美军计算机网络安全部门统计,冷战结束以来,已有10个国家具备与美国相匹敌的网络战能力,另外还有100多个国家正在发展网络战技术。近年来,有23个国家曾以美军网络系统为攻击目标。仅2004年,美国国防部网络大约遭受过75000次攻击,每次攻击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损失。

  20世纪90年代初,美军计算机网络安全部门遭受网上攻击的材料只有5万页左右,现已增至500多万页。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对美军网站的攻击也给美军造成很大麻烦。“9·11”事件后,英国一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先后侵入美军和美航空航天署的92个网站,并对美海军武器库网实施了攻击,窃取了950个密码。

  此外,国际恐怖组织也利用各种手段,多次成功袭击美军计算机网络。

  美军高级官员公开向外界承认,美国军用网络系统一直存在着的安全隐患问题,系统防护和保密手段存在严重缺陷,很多有价值的情报都可以在网络公开信息源上找到,只要敌方情报部门重视运用新的手段在网络上寻找情报,就可以以小的投入得到很大收获。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挑战,积极制定网络防护措施

  为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美军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旋防范网上侵袭和失泄密事故的发生。

  一是健全网络安全机构。

  为构筑全方位信息安全防范体系,美国防部和各军种都成立了网络安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

  2002年,美国防部将原来的航天司令部和战略司令部合并,成立新的战略司令部,其职责包括对美军计算机网络对抗、C4ISR保密系统管理和全球作战计划等进行总体指导、规划与监督;战略司令部下属“网络战功能司令部”,具体负责防护美国防部的所有网络。

  美国陆军成立了“信息管理主任执行委员会”,并将“计算机网络防御联合特遣部队”改编为“计算机网络作战联合特遣部队”,加强对网络安全情况的监督和协调,提供网络防护预警支援。

  美国海军成立了“空间和信息战指挥与控制局”和“网络防御作战中心”,负责海军空间及全球远程通信保密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监控海军舰载网络、卫星通信保密系统、海外通信保密网络与海军陆战队、海军内部网的运行,加强对海军网络系统的规范、监视和控制,统一协调情报技术、情报流程、空间需求和信息安全问题。

  美国空军成立了“网络危险评估小组”,设立互联网保密监审专员,以加强对网络的安全管理。这些机构的建立和健全,不仅使美军信息网络安全的管理与保障有了具体的负责部门,而且使各军种的网络安全防护更加统一协调。

  二是制定网络攻防战略。

  美国总统布什2002年7月下达《国家安全第16号总统令》,根据这一指令,由美国防部牵头,组织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等部门制定出美军计算机网络战战略。该战略指出,在网络安全方面,美军要以最快速度完成计算机网络防护程序与作战指挥程序的整合,建立各级司令部、各军兵种之间近实时的信息共享体系,评估关键系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尤其要监控与互联网连接网络的安全性。在网络攻击方面,全面提高美军对目标网络的侦察能力和精确攻击敌方计算机网络的能力。

  三是建设网络应急部队。

  自美空军1996年建立首支网络战部队以来,美军各军兵种相继成立了各自的网络应急部队,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应对通过互联网攻击美军网络系统的突发事件。

  美国空军网络应急反应部队正在研发一种自动化管理系统,以掌握空军计算机网络的被访情况,及时发现非法入侵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

  美国陆军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区成立网络应急反应部队,其主要任务是对付战术层次网络,特别是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面临的威胁。

  美国海军网络应急反应部队研制的自动安全事故监测系统能全面提高监控能力,可识别未经授权的入网活动,自动发出警报。

  四是完善信息保密制度。

  2003年,美国防部制定了一项新的制度,禁止从事“虽不保密但敏感”的计算机网络工作单位使用外籍人员,现位居高度敏感职位的人员应立即离岗,以防泄密事故发生。2004年7月,美军开始使用一种计算机身份证,每名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人员,都要领取一种身份证,内置含有姓名、军衔、指纹、序列号等信息的计算机芯片,工作人员只有将身份证插入计算机终端设备,才能访问和使用网上授权文件。此外,系统可以跟踪登录人员,了解他们使用的文件内容、性质。

  五是增加网络防护投入。

  美军认为,资金的足量投入是加强网络防护的必要途径。2005财年,美军投入20亿美元用于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保密建设,比上一财年增长7.8%。今年,美军正在实施“密码现代化计划”,准备用15年时间,投入数十亿美元使密码系统全面升级。同时,追加投入数亿美元相继成立“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和“信息安全检测中心”等部门,专门从事网络安全的研究。
透视美军对互联网的使用和信息安全防护(组图)
  美国国防部2005年6月10日的基地重新组合和关闭计划的专题页面。图片:美国国防部(US D0D photo)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