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考古人员推测:中华民族4300年前就能“观象授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1日12:26 云南日报

  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记者李星、全晓书)考古人员最近根据山西南部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推测,早在4300年前古人就已经能“观象授时”,并确定了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山西南部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个平面呈大半圆形的特殊遗迹。从该半圆的圆心外侧的半圆形夯土墙的有意留出的几道缝隙中向东望去,恰好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太阳从遗址以东的帽儿山升起的位置。

  这个遗迹面积约为1400平方米,集观测与祭祀功能于一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陶寺文化单体建筑。

  考古专家指出,华夏文明的早期国家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观测天象、制定历法,以“敬授民时”。发掘者和天文学家推测,这个遗迹可能与观测太阳的位置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的活动有关。

  有学者认为,这个遗迹还让人联想到《尚书·尧典》中关于尧“观象授时”的记载。《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表明传说中的帝尧(约公元前二十四世纪)时就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派员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是《尚书·尧典》记载的首件政务。

  王巍说,襄汾陶寺遗址的天文发现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取得的成果,该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襄汾陶寺遗址是近年考古人员发现的巨大城址,距今约4300年,长1800米、宽1500米,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高等级建筑基址的迹象,出土了迄今年代最早的陶“瓦”和精美的刻花墙皮;发掘了近百件精美随葬品的大型贵族墓葬。有学者认为,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让人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比很多人想像的更为久远。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