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征文:重建摩登时代的粽子情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1日15:26 人民网

  南京某中学叶海露老师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上周,初一年级某班的音乐课上,叶老师问同学:知道屈原的请举手?全班30个同学中只有三个人举手。第一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歌手,他唱过《离骚》;第二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厨师,他发明了粽子;第三位同学说:屈原是个医生,大家都管他叫大夫。

  是,我们生活好了,物质丰富了。可30个学生只有3个学生“知道”屈原,我不能不说,学生精神荒芜了,社会某环节出问题了。冷落的岂止端午节,你看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不也只能跟随在情人节和圣诞节后面,拾点残羹冷炙,尴尬地维护着自己的一点“国粹”体面?

  看过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的人,一定不会忘记电影中那些叫人啼笑皆非的情节,尤其是卓别林拿着扳子在街头扭人纽扣的滑稽镜头。把发生在南京某中学的这个“真实故事”,放到我国的时代历史背景下,我感到沉重,不由得感叹人心不古了。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多么优美迷人的民歌,多么美妙简朴的风俗,可惜已抛进记忆的尘埃之中。粽叶市场上少见了,香艾芳踪难觅了,鹅眼钱见不到了,香囊无人佩带了……这些背后蕴涵的丰厚的人文民俗几乎无人问津了,即便残存,也只能在商家的铜臭味儿中寻觅一点聊以安慰的叫卖声了。何况,醉翁之意不在酒,粽子越来越像月饼,表面卖的是粽子,其实卖的是其他“搭售”商品。

  悲哀归悲哀,要想找回记忆,还得努力。近一两年来,民俗学家在各种场合不断呼吁,把一些重要传统节日立法为国家节日。此法可行,但光靠立法保护还不够。我觉得,还要呼唤一下摩登时代的粽子情结。

  摩登时代一切都是快节奏,某酒店规定员工的洗澡时间为两分钟就是证明,流水线制造是其特征。粽子、月饼,和其他一切商品一样,流水线上哗哗下来,省得我们买粽叶、包粽子……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等于赢取了时间成本,在理性经济面前,大家自会权衡选择。

  流水线省去了麻烦,可一并省去了我们亲手所为产生的快乐。而快乐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快乐也正产生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买粽叶、包粽子,一家人围在一桌吃粽子、饮黄酒……因此,我还是希望大家在劳碌之余,亲手去体验这种快乐。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精神家园。人需要精神家园,否则就会迷失方向。而如端午节这样的节日,流传至今,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如爱国精神,如追求真理的精神,可谓国人的一座精神金矿。金矿荒弃,原因多多,但在如何引导国人继承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

  我想,也不必悲观,只要大家积极参与,有关部门予以引导,即便在摩登时代,传统的某些魂,我们还是能够找回来并继承下去的。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