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批评】“正说”也泛滥 “帝王”该退朝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1日16:09 人民网

  【编辑点题】

  宫廷题材的图书之“凶猛”早已不是一两日的事情了。“戏说”不招人待见了,重新又开始“正说”。只是这正说不“正”,生拼硬凑,大同小异。帝王戏也一样,“戏说”过了,也“正说”过了,下面呢?是不是该请各位皇上“退朝”了呢?

  话语一:正说,像戏说一样泛滥

  矛头指向——出版界的大辫子情结

  摘要:

  在书店采访时,一读者质疑道:戏说之风吹过,我们有了“侦探版”的康熙和“情圣版”的乾隆,搞得大家都忘了历史,正说当然好,但一下子推出这么多,书名一样,标准却不统一,这么多“十二臣”、“十二妃”,选取上都有出入,究竟哪一种“正说”才更具权威性呢?还有读者说:现在确实出了很多正说清代的书,但书跟书说的都不一样,大有出入,到底哪本书更贴近史实呢?谁说的是真相呢?如此正说下去,“正说”就要成为“戏说”的代名词了。

  究竟正说的标准有无正宗之分,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副所长夏明方。夏明方说:“清朝十二帝”这样的说法学术圈内也有,但是我从来没听到过清朝十二臣的说法,而具体到十二后妃也没有权威的界定。也许这是根据每个皇帝、每一朝代的突出臣子来定标准的吧。不过,有些朝代历史特别久,因此在那一代中便出现了几个突出的大臣、几个后妃。究竟哪个入选,这肯定是会有争议的。比如说李鸿章和张之洞都对清王朝做出过贡献,那么究竟应该选谁呢,标准不好定。

  夏明方表示,从“戏说”到“正说”必然的发展。清代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朝代,与唐代、汉代相比,其留下的历史资料比较丰富。历史研究也存在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每过一段时期,新的研究方法、新的观察视角都对我们重新去认识历史有所帮助,这也是造成清代读物会长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另外就是人们对盛世总是怀有一种情结,康乾盛世的确有很多故事可讲。阅读全文

  点评:

  正说多了,戏说就会流行;戏说多了,正说反倒时髦。不过,令读者困惑的是:在一正一反的轮回之中,有新的知识和观点吗?瞄着销量策划出版计划,是作为市场主题的出版社天经地义的特性。不过,为了销量不择手段的话,伪书、泛滥的“正说”历史图书就一并新鲜出炉了。图书市场繁荣了,可带着这样的“硬伤”,出版业能叫繁荣吗?

  话语二:给帝王戏降降温

  矛头指向——帝王戏

  摘要:

  记者:帝王戏的盛行,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张鸣:这与我们的国民心理有关系。中国有漫长的帝王专制传统,在专制时代,政治操作基本上都是按等级制、专制式和独断的方式进行的,这使得国民意识中有着强烈的帝王思想、等级观念。这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潜入到国民心理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清理。正是这种帝王心理造成了对帝王的过分关注,成为帝王戏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或者说收视率基础。

  尹鸿:帝王戏的盛行,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在中国政治生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政治对老百姓影响比较大。帝王代表了一种曾经有极大影响的政治体制,民众自然会比较关注。

  二是因为,中国古代政治的透明度比较低,帝王与普通人生活相差较大,帝王的地位、生活状态与普通人完全不同,有一种“陌生性”,对帝王的关注有一种好奇的成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帝王戏、历史戏中也投射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情感。由于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想象、创作的空间大,受到的限制较少,这也是帝王戏盛行的一个原因。

  记者:帝王戏的盛行与目前影视创作的商业机制有什么联系?

  张鸣:帝王戏的推行带有一定的商业性。我们现在的帝王戏中,有大量阴谋、权术的内容,这种阴谋、权术的内容,有神秘性,也有戏剧性,自然能吸引人。收视率的吸引,使得创作者有意识地迎合国民的帝王心理,而不是以一种对历史、对艺术负责的严肃态度在创作。

  尹鸿:与一些主旋律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同,帝王戏主要是由社会机构赞助,或是商业资金投资,这决定了它必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因此,一旦有一部帝王戏成功了,就肯定会有很多跟风、扎堆的。阅读全文

  引申阅读:

  点评:

  图书出版和电视剧制作一窝蜂的盯住帝王题材,而且收到“热烈欢迎”,是一个奇妙的景观。如专家所言,这种景观的形成和国民心理有关,也和商业机制有关。不过,电视剧和图书出版有一个通病:眼里只有销量和收视率。长此以往,正说、反说、戏说,循环上一圈,观众和读者还会买帐吗?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