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私力救助依赖症”与媒体的集体漠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2日10:29 大洋网-广州日报

  前几天,央视一则新闻深深感动了我———在甘肃定西市,有一对年过八旬的老年夫妇,17年来靠拣垃圾为生,却先后收养了42个病残的弃婴,最多的时候同时要抚养12个孩子。

  一对风烛残年的贫穷老人,却17年如一日,收留和拯救了众多弱小的生命,这种异乎平常而又默默无闻的举动,放大了相互守望、抚养幼者以延续种族的人类原始本能,如同两支闪着微弱火光的火把,虽垂垂然,却温暖了同类的眼眸。

  然而,这则新闻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种“温暖”,还有一股隐隐的“心寒”———由于收养弃婴在当地“出了名”,当地民政部门一接到孤残儿童,就会转交到陈尚义家里寄养,至今已经送去24人,老人的家,俨然成了一个不挂牌、不吃财政的儿童福利院。民政局救助站站长说:我们问过陈尚义,他是同意了的。陈尚义说:“我会收,他们都太可怜。”

  一问一答,令人喟叹。诚然,在甘肃这个偏远省份,全省只兰州有一个儿童福利院,定西市民政部门有足够的理由辩白:我们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想,与拣垃圾为生的陈尚义老人相比,“有关部门”肯定有强大得多的能耐。陈尚义曾说过一句话:“来过的领导很多,但真正能帮帮我的却很少。”老人因弃婴们“可怜”而拼力挣扎,乃人性使然;“有关部门”因“条件有限”,就将公共义务抛到处于弱势的私人肩上,依赖于私力救助,虽然“务实”,却让人隐隐看到“渎职”或“不作为”的影子。

  八旬老人的“个体福利院”,承受了两种不可承受之累:其一,老人自己在体力上和经济上不堪重负;其二,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保障,42个孩子中,13个先后夭折,恐怕与老人家庭条件有着某种因果关系。有理由相信,如果这些孩子早日进入正规儿童福利院,他们的存活率和健康状况会更让人欣慰。而据《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公布,全国现有专门儿童福利机构192个,平均一个省级行政区不到6个,贫困偏远省份更少。政府投入不足,无疑也给了“私力救助依赖症”发作的土壤。

  而另一个令人喟叹的事实是———尽管早在两个月前,这个“一对八旬老年夫妇收养42个弃婴”的故事就得到了新华社记者的报道,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媒体上关于“陈尚义”的新闻仍是寥寥无几,远不能和“超级女声”、“考研性交易”、“亮晶晶”、“明星电话被曝光”等新闻之铺天盖地盛况相提并论。

  有人说,“光明奶事件”中,河南媒体集体失语;我说,“陈尚义新闻”中,大部分媒体集体冷漠。前者是出于利益考虑,属“故意失语”;后者是不感兴趣、兴奋点不够,属“漠视型失语”,更让人感到一种彻骨之寒。我们的媒体应该关心什么,或许还很值得探讨。

  新闻追击(来源:广州日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