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话说端午节(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06:09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话说端午节(图)
  端午节是我国民俗传统节日之一。“端”的字意,初也。“端午”等同“初五”。“端五”的五字,谐音与“午”相通,古人按夏历天干地支时序推算,“五月”恰是“午月”,因“午日”为“阳长”,所以“端午节”也称“端阳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历史上曾有多种说法:

  一、吴越民族祭龙说。坚持此说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家闻一多先生,他在其《端五考》与《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文章中,论证了吴越民族由祭龙、祭神而产生端午节龙舟竞渡,娱神娱己的吴越地区民间习俗。

  二、追念爱国诗人屈原说。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生于湖北秭归。因其“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受到楚怀王的重视,官居“左徒”之职(仅次于宰相)。屈原革新政治,推行强国之策,但楚怀王却听信谗言,疏远屈原,后太子兰当政,屈原又遭流放之刑,因倍感朝廷腐败,救国理想彻底破灭,乃写绝笔诗篇《怀沙》后,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以身殉国。传说屈原投江后,楚人哀极,恐其被鱼食之,乃集众划舟寻觅尸体,并纷纷投糯米粽于江中以祭之,久之,形成端午节追念屈原习俗。

  三、夏至“恶日”说。此说源于夏商周三代。古人视夏历五月为“恶月”。认为“中夏之月,瘟疫、瘴气漫延,毒虫滋生,宜禊祓、禳解”。于是,创造出许多驱毒、祛瘟的保健方法,如插艾蒿、悬菖蒲、制香袋、饮雄黄、浴兰汤、剪雄鸡、悬钟馗、画符图……大江南北,习俗因地而异,其中许多习俗流传至今不衰。

  除上述外,民间还流传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禁火节”(纪念战国时期晋国忠臣介之推)、“浴兰节”、“女儿节”等,不一一赘述。

  关于端午节民间习俗的记载,在汉以后的历代文献、典籍中屡见不鲜。如《后汉书·礼仪志》载:“五月初五用朱索、五色印为门户之饰,以止恶气。”汉·应劭《风俗通》载:“午日(指端五)以五彩丝系臂,避鬼避邪,令人不瘟疫。”又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初五采艾以为人(剪、编艾草人),悬门上以禳解毒气。”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载:“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小虎,粘艾叶以戴之。民间多画张天师,写‘天师符’贴于门上……”清·富察敦《燕京岁时记》载:“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多用绫罗制成小虎、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民俗之一景也。”

  说到近代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大江南北略有不同。江南一带鱼米之乡,江河湖泊较多,如湖南、湖北、江浙、闽台、港澳等地区,每年“端午”赛龙舟是当地民间祭祀屈原的一大盛事,表现形式十分活跃。而黄河以北皆黄土高原,平原也极少湖泊,缺少江南的自然优势,但民俗同样丰富多彩。就以我省为例:豫东、豫西、豫北地区,端午民俗大致相同,认同追念爱国诗人屈原,略有不同之处是增加了油炸食品,如糖糕、油条、麻花、麻叶、油馍头、馓子等等。农家妇女都要为子女绣制香草布袋,形制小巧多样,有粽形、抱脚娃娃、公鸡叨五毒,花样繁多;门前多插艾草,以驱瘟毒。豫西、豫北地区妇女多擅剪纸,内容多为大公鸡镇“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癞蛤蟆),或贴于门上,或用作窗花。是日,豫西民间多捕捉癞蛤蟆,用雄黄酒泡后贴,据说对治疗疮疖及各类皮肤病极有疗效。

  豫南地区居淮水流域,如信阳,历史上属楚文化圈,民间自古便有“赛龙舟”的传统。光山、新县等地,端午这一天要接新嫁闺女回娘家过“新端午”。新女婿携带丰盛的礼品拜见岳父、岳母。娘家自然要盛宴招待,觥筹交错,欢声笑语。此俗在我省其他地区亦存在,俗谓“麦罢闺女走娘家”,也称“躲端五”(避瘟疫),或“女儿节”。

  以上所述为端午节民俗历史沿革的诸般现象,那些早期先民根本无法解释的自然灾害,在现代社会中均已找到科学答案和现代医疗、保健手段。因此,各地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中,除祭祀屈原、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流传不衰外,其他习俗已逐年淡化,有些,也只是烘托节日气氛而已。

  倪宝诚

  责任编辑:陈要逢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