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崇尚“大”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11:30 中国新闻网 |
中国人是欢喜做“大”事的。不说远的,近年来见诸新闻媒体的,就有西部某市属县曾打算耗资四亿左右人民币建造巫山神女像,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塑像达138米高度,要远远超过纽约自由女神像;今年新年,某市编结出一只八米高五米宽的中国结,需要搭脚手架才能挂起来;某市也不惜用数以吨计的糯米和馅子,做成了一只大汤圆…… 中国崇尚大,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以孝治天下”之“孝”,荀子称之为“大孝”;教育人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被圣人尊为“大学”;“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称为“大同”;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道”,当然必定要加个大而成为“大道”了;朱熹为了突出这个“大道”的神奇价值,也离不开大,称道为“大本”:“大本者,天命之性”,这“天命之性”,就是“道之体也”;对人必以大为敬,如“大名”、“大笔”与“大作”;对于至高之道理,则以“大义”称之;各个朝代,均冠上“大”以彰显国威,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大清;帝王所居的地方,则称为“大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反之,同样以“大”为至极,像“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的“大恶”之类。 最妙的是中国的好“大”,落实到了对人的评价上。这就是以“大”划线。中国历来将所有的人,分为两类,君子与小人。君子,也就是大人、大丈夫。成了官,也就有资格称为“大人”。这是很神圣的呢,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全集》第四卷,对“大人”与天地关系作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大人”是指具有天地境界的人,这种人,不仅明了社会之全,更能明了宇宙之全,这种人,也就是社会之全的一部分,他贡献于社会,也贡献于宇宙;他的行为不仅与社会有关系,也与宇宙有关系,他身不过七尺,却可以“与天地参”,寿不过百年,却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显然,这样的“人”,不论在社会中还是在宇宙间,都是堂堂的万物之灵。这是“大人”的真正标准,并将此标准称为“大人理想”。这“大人理想”是令人神往的,拥有这样理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此奋斗了终生,也确实成为了“大人”——大写的人,即人类的表率。 正因为如此,这个“大”字,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极强、极广、极深的渗透力。我从小就知道中国农村家族造厅堂中的奥秘:小房造大厅。小房,是指人丁不旺的那些家族分支,人丁越是不旺,祠堂造得就越大,为的是凭借祠堂的大气魄,掩盖他们分支之衰弱;或者说,借祠堂的大气魄,撑出一派兴旺景象。就像一些地区,越穷越要把政府的楼宇盖大,哪怕挪用了国家的扶贫款;越闭塞越要坐大,“夜郎自大”,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典故。遗憾的是,眼下,这种对“大”的追求竟成了时尚。据统计,在县级市建大广场的,竟占了全部县级市的三分之二;最近有消息说,中国有180多个城市,都要以大气魄建成国际化的大都市。往深处看,这也不难理解,近年来,经济腾飞中,有多少部门、多少人物,借“大”而成“大”,多少樗栎之材,借此成为了肩挑一方重任的栋梁。既然以大为优,自然就排斥小,以小为低劣,以小为鄙陋,因小,而被嘲为小家子气,归入小打小闹、小弄弄、不成气候之类,这种观念,顽固得可以置生死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于不顾,不说追求小轿车的普及率,就说用车的标准吧,许多地方对低于一点三升排放量的汽车,就不给上牌照,不许过长江大桥,不许走重要公路,不许进宾馆停车场,认为,文化高、职位高、有钱有身份的人就应该坐大排放量的车子,殊不知日本汽车年产量一千多万辆,拥有汽车将近一亿辆,其中只有30%以上是排放量一点三升以上的。…… 呜呼,“大”也能成灾吗? 是的。如果只是某些人的一种精神扩展,其消极面是不能小觑的。大当然有大存在的理由,大有大的必要,中国人多,负担重,有些事情在螺蛳壳里是很难周转得过来的,简单拒“大”,是荒谬的。只是在写这个“大”字的时候,是特别要小心谨慎的,如果随意拍拍脑袋就动笔,并为了超越古人显示现代人的豪情或者显示个人的才干,在这个大字上多加点什么,那不是变成了过分的那个“太”,就是变成了悬空八只脚的“天”,或者,变成了夭折短命与摧残的“夭”,甚至于成了“犬”,“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那个“犬”。 据说,仓颉在造字的时候,最呕心沥血、也最为传神的,就在这种地方。(来源:文汇报;作者:俞天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