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教育投资 别砸了水漂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14:21 贵州都市报

  都知道受教育要花钱,而且花钱不少,我们把这叫做“教育投资”。看作投资,就一定求回报,陈旧且遭批判的说法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的正式说法是:期望有个好工作,期望能帮助个人发展。当然,竞争的环境是不敢忘的,你不投资进行产品开发、进行产品升级,你就可能被淘汰。因此,把受教育看作投资没有问题,除了钱,还有大量的人力投入。只是有两点疑问:投资行为首先是应该联系市场的,要预测回报率的。我们有一定比例的“产成品”积压、滞销,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投资有较大的盲目性?另一点疑问是:“生产”活动应该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即我的选择是我众多选择中机会成本最小的,似乎大多数人也没有做这样的事。

  教育投资者可能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小学、初中实行义务教育,高中、大学为什么不可以?国家可以包分配嘛,哪里最需要就把毕业生安排到哪里去。———这是个老问题,国家已不再搞计划经济了,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主要由市场配置了。更重要的原因是:随着个人受教育时间的延长,私人产品的性质会越来越突出,即自主对资源进行支配以实现更大回报的可能性越强,如同一个单位里面最可能走的是“能人”(私人产品),私人产品表现为个人享有最大回报。而不是相反,即扫除文盲是整个社会受益大(公共产品)。因而,私人产品由个人投资,自然也由个人寻求最佳配置。这时候,人们会倒过头来看:投资渠道单一了,产品趋同了,规模化生产使得产品个性化特征失去了,超“适度规模”的不合理生产又使产品质量降低了,等等。这让人怀疑教育是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投资。

  更多的人愿意把教育看作间接投资,不做直截了当计算回报率的事。但如今投资周期越来越长、投资负担越来越重,硕士、博士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都很大,不做回报率的考虑似乎也不现实。只是,硕士、博士成长的同时,虽然对本科生有较大的挤压,但自身的稀缺优势也正在被自身稀释,多数人的回报仍然堪忧。

  作者:林岚涛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