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英国女王的菜单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15:19 中国新闻网

  读杂志见到伦敦、巴黎为争办二○一二年奥运——于是引爆一场“英法新文化大战”。文章说:约翰牛大战高卢鸡的局面,过去是英法百年大战,现在是时装、建筑、音乐、汽车、电影和足球各种新文化的全球过招。

  以上诸项,谁胜谁负,哪个领风骚?如何打分,除了客观分析外,更多是主观感情。

  胖皇后爱吃蒜

  《每日电讯报》有如此一则报道:白金汉菜单里的法文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部改成了英文,这次女王要款待的对象是国际奥委会考察评估小组。女王说:我们要展示英国,而不是法国。女王的意思恐怕是这次申奥,巴黎还是伦敦的劲敌,岂可儿戏!这好比嚷着要减肥纤体的小姐女士们一样,嘴里哗啦啦的要瘦身,暗地里也渴望能静静起革命的“升Cup”。

  英法“结怨”,情仇恩爱,早有“史实”。一九六○年代电影《RunHenry》(《亨利快跑》)里,英国国王亨利六世的第一个老婆,乃是来自法国的凯瑟琳,此位王后体形肥胖,言辞粗鲁,性欲旺盛,尤令国王无瘾的是——她爱吃的零食是大蒜!亨利忍无可忍愤而休妻。

  这一休可惊天动地——引爆英法大战。教皇也来干预,亨利六世一气之下,宣布脱离罗马教廷,这才有以后的新教。有宗教战争才有殖民者,有殖民者才有今日之美国与全世界。

  凯瑟琳皇后以大蒜当零食竟可缔造出泣鬼神的历史,恐怕亦是她始料不及的吧!

  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的资深记者杰瑞米.帕克斯曼(Jeremy Paxman)于《所谓英国人》(TheEnglish:APortrait of a People)指出:法国人之所以承受这么多的污蔑,显然是因为当了英国的世仇。

  阶级的烙印

  这见解大有道理。英国人习惯把淫秽图画叫做“法式明信片”或“法式刊物”;妓女是“法国使馆卫兵”(典故来自法国驻阿根廷使馆外的阻街女郎);男性召妓的行为诿称是去“学法文”,若不小心染上梅毒,那就是“中了法国标”、“法国水痘”、“法国脓”、“法国斑”……说一个家伙戴上了“法国皇冠”,表示他得了痲风;若是身体浮肿,他就是“法国猪”。

  更刻薄的话是——假设他“法国化”太深,表示这人的痲风已病入膏肓,他的鼻子随时都会脱落,到时候他只有靠那根“法国试管”来呼吸了!为了避免以上所述的凄惨下场,你必须戴上绰号“法国罩子”的安全套!

  典型英国人的刻薄,经常带着阶级烙印。英国人说:法国农民要花二十年时间才学会投票选那些跟他同一等级的人代表他,然后再花二十年学会不选同一阶级的人代表他。

  这“明寸”法国人半数以上是农民草包。

  沉默的“音乐”

  英国人对法国、法国人的态度,十分复杂。有时候,甚至自大得教人失笑。一位记者举了以下的例子:五十一岁的英国音乐家麦克.白特(MikeBatt),曾与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吉(JohnCage)打官司而声名大噪。

  话说凯吉五十年前以一首《四分钟三十三秒》沉默乐轰动乐坛。白特在其最新创作的摇滚/古典专辑中,则出现了一分钟的沉默。

  白特这一分钟的沉默,遭版权保护协会认定为“抄袭”。白特对此十分不满,坚持他音乐中的那一分钟是“原创”,与凯吉无关。白特的英国老母亲更忍不住问儿子:“在凯吉的四分钟三十三秒沉默中,他们到底指控你偷了哪一分钟?”

  白特对外界的指控,一于“懒理”,他说:我的沉默远比凯吉的沉默好,我的沉默是数字化的。

  无论法律如何判定,这位英国佬的结论是:我的沉默是最好的!

  沉默无声的“音乐”,难道就如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有其艺术的一面?

  口腔期与井底观

  论者说孤悬大海的地理优势(英国人爱说:大西洋再宽广,也宽广不过英吉利海峡),使得英国人向来瞧不起其它民族。十四世纪的法国作家傅华萨(JeanFroissart)说英国人“眼里除了英国没有别人!”爱默生描写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语调更激昂:英格兰以外的地方全是垃圾!

  英国人果然“洁身自爱”?

  笔者的一则资料说,三年前的一个调查访问了六千个英国人,超过三成三受访者说每天挖鼻超过五次,三成四人更承认会吃下鼻屎!

  法国人嘲笑英国人不知美食为何物,有的,只是“电视餐”,这多少有点道理。《所谓英国人》指出,一九四九年,激进的政论家波斯给特(RaymondPostgate)终于无法忍受英国人的迟钝味觉,成立了所谓的“防止虐待食物协会”,他指向餐厅桌上的多种调味料,控告它们是夺去食物真味的元凶。无论是鱼类、蔬菜,还是甜食,都是变质、臭酸、粘酸、粘稠、腐败、油腻……至少有一种,或六者兼备。不是煮得太熟,就是经过重新加热……

  英国也曾有过饮食的“黄金岁月”,如李察二世手下就有两千位厨师;爱德华三世的宝贝儿子克列伦斯男爵光一顿宴会就花了两万镑,上了三十道大菜;亨利五世为庆祝自己的加冕典礼,特地将皇宫的地下管线全部灌满红酒,凡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全成了盘中飧。

  然而,如今竟沦落至此!难怪“末代港督”彭定康吃过泰昌的蛋挞后这样难忘!文化版亦有不少赞美、失落的追念文字,霎时间蛋挞得到过分的注意与曝光,我们仿佛又回到精神分析“口腔期”的讨论,这也许是把蛋挞热读成一种集体以吃抚平焦虑的心理征候?

  文章来源:香港文汇报 文/施友朋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