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铜川“党员三兄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05:03 人民网-人民日报
铜川“党员三兄弟”(图)
王长春(中)、王长明(右)、王长新(左)在一起。

  本报记者 王科摄

  王科 党昊

  6月陕西,麦香四溢。

  挥镰洒汗的夏收时节,王长春、王长明、王长新“党员三兄弟”的名字,在陕西铜川农民口中传颂着。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日子里,铜川市印台区举行了这“党员三兄弟”的事迹报告会,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人们对三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敬之情。

  王长春:

  “我只不过做了小麦育种一件事”

  采访从百里之外的泾阳县育种试验田赶回来的王长春,看着他被西部骄阳烤红的脸,真不忍心。为农民解疑答难总是滔滔不绝的王长春,谈起自己来是那么的木讷,被问急了才蹦出一句话:“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我只不过做了小麦育种一件事。”

  这是何等了不起的“一件事”!1982年从原西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王长春先后选育出铜麦一号、二号、三号、四号。此系列品种解决了渭北旱塬农民的增产增收难题,目前已在陕西,包括甘肃10多个县累计推广400多万亩,亩产提高30公斤,农民一亩地增收48元。

  了解王长春的区原种场老场长郗中义告诉我们,大学毕业放弃留校机会的王长春,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市农业局局长问他有什么要求,王长春说:“有一块试验田就行!”业内人都知道,农作物育种周期长,育成品种的概率很低,许多育种工作者辛勤奋斗了一辈子也没育出一个品种。

  20多年时光里,王长春那瘦高的身影一直没有离开过这块试验田:隆冬,西北风刀子般割脸,他蹲在地里查看苗情,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盛夏,火辣辣的太阳仿佛要把大地烤熟,他却要在这里采粉、授粉、记录、选种、收割……

  一年365天他沉在试验田里,自己家的责任田却出钱请人代劳,他家的阳台上摆满了加代小麦的盆盆罐罐。几十年来,他们全家没能在一起过一个中秋节;春节期间,正是温室小麦抽穗开花的时候,人工去雄、授粉等关键性的工作必须及时进行,在温室里过春节对王长春来说也已经习以为常。

  王长春完全沉浸在科研的世界里。有一次,他边骑自行车边思考一个基因隐性关系,不幸被车撞倒,造成颅内出血,经过十多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才脱险。

  王长春课题组通过广泛征集优质品质资源,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的方式,育成了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铜麦三号”。权威部门鉴定,“铜麦三号”明显优于国内近年育成的其它小麦品种,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优质小麦,成为目前国内审定的优质强筋小麦中增产幅度最大的小麦新品种,被列为陕西省2002—2003年重点科技推广项目、2003—2008年国家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并获省政府颁发的省科技进步奖。

  多年来,王长春主持完成科研推广项目25项,其中14项分别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技成果奖,1999年他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育种劳模”王长春,远近闻名。

  王长明:

  “为群众谋利益的才算是个党员干部”

  王长明排行老三,是家里惟一的“官”,现任武伍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1992年起他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苦战恶劣的自然条件,修路、引水、拉电、移民搬迁、建校兴学、发展果牧,使武伍村一天天变美、变富。2003年,铜川市委授予王长明“郭秀明式的好支书”称号。

  王长明的“啬皮”是出了名的。建村小学要买砖,为了从每块砖里抠出不到一分钱的差价,他从太阳出山一直到月牙儿升起,在砖厂里跟人家软磨硬缠,一块又冷又硬的烧饼就是他一天的伙食。给村小学的娃娃们买文艺演出道具,仅仅为了省下五毛钱,他硬是把西安西大街十里长街跑了几个来回。

  朝夕相处的乡亲们更知道,王长明的“大方”谁也比不上。村里农网改造资金缺口大,他自己变卖家什、东挪西借了2.1万元,毫不犹豫地放在了村委会的办公桌前;为了学校扩建,他甚至把自家的后院一部分无偿地划给了学校。

  去武伍村的路,七沟八梁,山道崎岖。临近武伍村,路陡然好起来。原来,当年王长明一上任,就开始修路。两个多月的连续奋战,山路变宽了,变直了,武伍村通往镇上的小路变成了大小车辆顺利通行的大道。十几年来,他组织群众先后五次对乡村道路和生产道路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如今通往镇上的一条长1.3公里、宽6米的砂石公路展现在我们面前。

  提起吃水,武伍村人就发愁。村里地处五泉沟,其实既没泉,也没水,人畜饮水都要村民到3里多远的地方去挑。为了吃水,武伍村人祖祖辈辈起鸡叫、睡半夜,天雨路滑,多少村民摔伤了身体摔坏了桶。1999年,王长明组织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他发动群众选窖址,砌井窖,自力更生,户均一口水窖终于建成,村民再也不为没水吃发愁了。

  王长明上任后,就对村干部说,山里人穷,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武伍人要翻身,必须先在文化上翻身。1995年,王长明发动群众,每户一条椽、10块钱,翻新了村小学的四间旧瓦房。1996年又多方筹措资金4.3万元,给村小学建成了当时全村唯一的6间平房。建好了新学校,聘来了好老师,当年,武伍村小学教学成绩就由全镇倒数第一成为全镇第二。以后的几年中,王长明又陆续组织群众对村小学进行了五次扩建、翻新和美化。2004年又为教师更换了办公桌,安装了远程教育设施。武伍村小学连续6年保持了全镇第一的升学成绩。

  2000年,武伍村开始搞移民搬迁,从沟里搬上来。这一年,武伍村共新建砖混平房36间,砖木房屋48间,附属建筑20多间,全村有25户115人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土窑洞,搬到了塬上新盖的瓦房里。一位叫蔡金田的村民,手头压根儿就没有钱,靠他个人的能力从沟里搬上来,几乎没有可能。王长明从他妻哥那里借来4000元,在寒冬来临之际,为蔡金田家盖起了3间平房。

  如今的武伍村,路通了、灯亮了、校变了、吃水方便了,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不足500元达到2004年的1210元。然而,王长明舍小家为大家,村民的日子好起来,他家的日子反而不如从前了,因为他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自家的耕地、果树顾不上管。对此,王长明说了一句很平常但很不一般的话:“党员就是为群众谋利益的。”

  王长新:

  “我就想看见鲜红的果子挂枝头……”

  2005年农历大年初一,印台区几个基层果业协会组织文艺演出,十来个节目中有两个是农民自编自演说唱王长新的:“优果富了千万家,四季都把长新夸……”

  记者在采访中惊异地发现,这样一个穷山村里,果农们竟然人手一本《欧盟标准:苹果生产技术》。王长新编写的这本实用手册,印台万户果农每户一册,把铜川的地方特点、自然条件、传统生产习惯和欧盟214条苹果生产标准结合得丝丝入扣,成了果农进园入地操作的“行动指南”。一位韩国客商不相信出口商给他们提供的苹果是纯正的绿色产品,便提出要到原产地看一看。在王长新指导的项目园中,他亲眼看到果农们执行的竟然是国际最严格的标准,这位韩国客商折服了。

  王长新在印台区知名度很高。他常年在果农中间办培训班,搞指导,手把手为果农传授经验。2002年,他在西固村搞技术指导,使该村的套袋苹果由70万只猛增到500万只,全村苹果当年增收50多万元。王长新“果树财神”的绰号也传了出去。

  过去印台区“国光”、“黄元帅”等老品种产量不小,就是卖不上价。王长新心里着急,想方设法引进新品种。单位没有钱,他就自己垫钱买接穗;区上没有试种园,他就把自家的3亩果园作为引种园。几年间,他引进“太平洋玫瑰”、“粉红女士”、“丽嘎拉”等新品种18个,接穗3万余条,嫁接换种6000余亩,为全区果品优化探出了新路子。他培育的苹果品种,3个获部优产品,16个获省优产品。

  在印台区采访,“四项技术基地”的示范点常常映入眼帘。2001年冬,王长新开始在全区抓试点,群众不理解,有的干脆封了果园不让进。王长新晚上挨家挨户说服动员,白天培训、示范,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他的行动和真诚感动了果农,他们纷纷进果园学技术。在高楼河乡贾家塬村,23户104亩果园全部“大改形”,仅用10天时间,建成了全市首个百亩大改形示范点,该村当年优果率就由40%提高到70%,增收50余万元。

  2002年冬季是多年来少有的一个寒冬,印台果区的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8摄氏度。全区“大改形”由点到面全面推开,王长新带着技术人员冒着大雪,迎着刺骨的寒风推广“大改形”。一些园里雪水和着稀泥,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但时令季节不等人,为了抢抓时节,王长新就用塑料纸裹住脚进园,可雪水仍然灌进鞋里,他就用双层保鲜袋把脚裹紧,再用绳子扎牢。这一年冬天,印台区建成了4000余亩“大改形”集中示范区。

  在印台区苹果基地建设中,王长新根据国内外市场对高档苹果的需求,建议调整全区的品种结构。在他的指导下,区上建成了50亩无公害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全区发展无公害苹果5000亩,2002年底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2003年,印台区正式组建了果农协会,王长新被推选为秘书长,他主编了会刊《印台苹果》。

  由于地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的优势和印台区果农较好的技术底子,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和商务部主持实施的“出口导向型鲜苹果基地”项目选中了印台区,王长新被项目组确定为五位中方专家中惟一的农民专家和进试验园的专家。在实施这一项目中,他主持制定的优质苹果生产技术路线得到了各级专家肯定,项目实施工作得到了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官员和商务部的高度评价。

  说来谁都不信:作为印台区果树工作站站长,王长新的工资还没有技术员高。当年印台区在清退“以工代干”人员时,只留下了王长新,由于政策所限王长新也一直是农民身份。2001年,印台区委召开常委会专门研究王长新的问题。区委书记赵政才在会上说,“王长新深受群众爱戴,我们讲执政为民就是应该为这样的同志排忧解难”。印台区于是做出一个“全国都很独特”的决定:王长新享受干部待遇,国家序列里的干部涨工资时王长新也涨,工资由区里解决。印台区区委、区政府还做出了《关于开展向王长新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王长新对此心存感激,但他更在意的是优质苹果推广,他说,“只要鲜红的果子挂枝头,我就快乐”。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14日 第九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