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追随人生踪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09:02 解放日报

  《拔河》这幅照片发表在1972年6月1日的《解放日报》上,后被竞相印在当时的年历与挂历上,还有的厂家印在手帕上。这幅照片产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作者俞新宝通过对儿童生活的怀念、追溯、积累和升华,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感情交流的撞击点,寻找到展现美的瞬间。在一场紧张的拔河比赛中,作者与被拍摄的孩子之间真切交流,在这一瞬间完全地融合在一起,于是《拔河》诞生了。画面构图和光线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儿童的纯洁与质朴,在那个带给人们太多不幸的年代里,这就像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于是受到了人们广泛喜爱。

  《拔河》的两位小主人翁杨建(右)和张奇红(左),当年的儿童“明星”,如今已人到中年,且都是单位里的中坚。是《拔河》这幅照片中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精神,伴随他们书写一页又一页人生。不惑之年的杨建现在已担当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财务部经理,为了进一步把工作做好,他继续攻读财会本科,向高级会计师目标奋进。39岁的张奇红如今是上海市公安局国际机场分局空防处处长,一年四季风风火火,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空防安全事业,他说:“我们的工作关联千家万户和子子孙孙的命运,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我尤感责任重大。”他们还是当年那股不甘落后、勇往直前的拔河劲。记得1982年秋天,杨建和张奇红在给俞新宝的回信中说:“我学习很紧张,平时没有功夫玩,同学们学习都很刻苦,我也不甘心落后,我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我在学习上将会发扬当时的拔河精神,克服难关,争取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将来为人民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是的,我们不欣赏那种怯懦安逸的人,我们钦佩那种表现出奋力向上精神的人。

  有不少人评价,《拔河》这张照片弘扬了奋发向上和团队精神,这对当今争做可爱的上海人也有借鉴作用。上海人应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钟爱自己,关爱他人,奋发有为,努力工作。在人的一生中,任何的收获都要通过努力去得到。正如陈良宇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一个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城市的发展也要有精神支柱。塑造城市精神,每个市民都应该尽一份责任,从我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摒弃各种陋习,做可爱的上海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体现上海的城市精神,展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市民风范。”

  俞新宝 马仲器 俞永俊摄影报道

  王维(老报人,曾任上海《解放日报》总编辑、市记者协会主席):我第一次看到《拔河》这张照片,是在1973年的“年历卡”上。当时,我刚结束靠边生活,被分配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工作。以那时的心情,看到这样充满活力的照片,特别高兴。那两个小朋友虎虎有生气,在比赛中既友好,又力争胜利的形象,给我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曾想知道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因为没有署名而未果。1978年春,新的上海市委调我回解放日报主持工作,在一次青年记者的聚会上,我向他们打听《拔河》的拍摄者,一位青年起立笑答:是我拍的。原来是俞新宝。认识的,我们在奉贤“五七”干校一起生活过。对于他刚回报社不久,就拍出这样好的照片,十分称赞。《拔河》成为俞新宝的成名作。

  报道陈燕飞,是俞新宝新闻摄影成就的新高潮。1982年“五一”节,青年女工陈燕飞身怀六甲,奋不顾身,下苏州河救人的事迹被俞新宝发现,他追踪写了访问记,引起社会轰动。从此俞新宝和陈燕飞一直保持联系,他图文并用,连续报道陈燕飞喜得千金、出席全国妇代会、攻下初中高中文凭、考上大学、毕业以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在新的工作中取得新的成就等等,把这个普通女工的发展轨迹,宣传得深入人心,成为广大青年的学习榜样,俞新宝也在这些报道中,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提高了知名度。可不可以这样看,俞新宝歌颂陈燕飞,陈受到鼓舞,她继续前进,有了新的新闻素材,俞再作报道,让她再往上攀登,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自己也受到感染,受到激励,用现在的流行语言来说,是个双赢的关系。

  开始报道陈燕飞,有一个小的曲折,稿子写成了,征求她所在工厂的意见。厂方说,这个同志平时表现一般。所谓一般,就是普普通通,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按照当时的习惯,不值得登报表扬。夜班副总编陆炳麟打电话征求我的意见,经过商量,我们以为,平时表现一般,在突发事件中能站出来,更值得赞扬,这有利于把蕴藏在群众之中心灵美好的东西挖掘出来,发扬光大。于是我们决定发表这个稿子,这成了俞新宝为本报采写的独家人物专访。

  上海是出新闻的宝地,谁能觅到宝,就看他深入不深入。俞新宝比较深入,他和各方面有比较广泛的联系,他热心,能从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中,发现它的亮点,所以他报道的面宽。近年,他又关心起改革开放中的困难群体,积极参与和支持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活动,拍了、写了许多帮困、助困的稿子。受到有关领导的赞扬,有些读者则称俞新宝为“慈善记者”。他在报社领导支持下,创办了《俞新宝与您同行》的彩色画刊,已定期刊出多期,颇受读者好评。报纸开辟挂个人名字的专栏,已不大稀奇,为记者开辟专版,似不多见。我以为设挂作者名字的专栏、专版,让他们有固定的活动平台,有助于产生名记者和名评论员。

  俞新宝怀着美好的心愿,跟踪《拔河》中的两个小朋友,先后长达33年,用照相机记录下他俩成长、成才,奋发向上的“拔河精神”。

  一些资深摄影记者用新陈对比的方式,宣传成就和社会变化,早已有过,俞新宝运用照片作连续报道,似可说是他的创新。

  天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地利(上海出新闻的宝地)和俞新宝的努力,加上历届领导的关怀和培养,使俞新宝成为著名的记者。他先后被评为上海十佳记者,荣获中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享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他以“拔河”起家,相信他将会继续拔下去,站稳,拉紧,争取新的胜利。

  丁锡满(高级编辑、原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解放日报》总编辑、市记者协会主席):一个人的一生,肯定做过许许多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事。有些事因为平平常常,虽然无愧人生,却不为人知。但是如果你设计了艾菲尔铁塔、南浦大桥、金茂大厦,那么你的名字就会与这些建筑物一样流芳百世。一个记者的一生,肯定写过许许多多有益于报社、有益于读者的报道。如果这些报道都平平常常,虽然你也作了贡献,但到了退休的时候,你还是一个普通的新闻工作者。但是如果你写红了全国劳模王崇伦、人民公仆焦裕禄、南京路上好八连,那么全国的读者、至少是新闻界,都会永远记住陆灏、穆青、吕兴臣的名字。我们尊敬那些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同行,也更需要有一炮打响的作品,尽人皆知的名记。一个剧团需要名演员,一个医院需要名医生,一个报社需要名记者。一个群体、一个企业都需要知名品牌的支撑。

  俞新宝的新闻摄影作品《拔河》就一炮打响。三十多年过去了,那两位面孔圆鼓鼓、争强好胜、十分投入的小朋友的形象仍旧在读者心目中不曾磨灭。这幅作品产生了巨大的、持久的魅力。图片无言,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新时代儿童幸福生活的写照,是天真童趣的传神,是奋斗精神的颂歌。俞新宝并没有受过新闻专业的训练,刚拿起照相机不久,就有这样的作品,这与他的勤奋敬业是分不开的。三十多年的共事,俞新宝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勤和钻。勤是勤奋,没日没夜,不怕苦累;钻是钻劲,削尖脑袋,猎取新闻。做一个有成就的记者,没有这两股劲是不行的。成功的果子不会从天上掉到平庸者的口中,它需要种植与培育。首先是本人的努力,也需要单位与社会的支持。他原来的文字功底并不深厚,现在成了能拍会写的双面手,就是在与编辑的长期合作与切磋中成熟起来的。第一届范长江新闻奖推选时,当时的编委会在推荐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中权衡再三,觉得还是摄影记者有竞争力,还是俞新宝有竞争力。报社的领导亲自连夜写推荐材料,写到凌晨三时,报上去一发即中。正如赵立群同志所说,解放日报历任主要领导都重视培养人才,所以能出许多名记者、名编辑。

  俞新宝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勤奋,他的创新,还在于他同报道对象的深情。对于记者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作家没有感情,写不出好的作品。曾有报道说,某个作家写到某个章节,自己会嚎啕大哭,这是真情投入。记者与报道对象,该爱要爱,该恨要恨。俞新宝就有这种真情。他广交朋友,凡他报道过的对象,都是他的朋友。《拔河》中两位小朋友杨建和张奇红三十多年来从幼儿园、中学到走上工作岗位,一直和俞新宝保持联系。怀孕时下水救人的陈燕飞直到生小孩、女儿长大成人,俞新宝都作了跟踪报道。跟踪报道和新老照片的对比报道是摄影记者们创造的两条好经验,俞新宝更是擅长。至于京剧演员杨春霞、沪剧演员马莉莉,更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俞新宝的成功给我们还有一个启示:有些名记者就让他在专业岗位上发挥作用,不一定一出名就“割韭菜“,提拔到领导岗位。当然每个行业都需要有权威的领军人物,让一个同专业毫不沾边的外行领导内行,只会搞无意义的折腾。但是有些名记名编就让他一生操笔,其作用不一定比做总编、部门主任差。俞新宝是值得庆幸的。他没有当官。名记者俞新宝要比当官的俞新宝贡献大。

  赵立群(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原《解放日报》摄美部领导、主任记者):当了一辈子摄影记者能出传世的作品并不多,对作品中的人物跟踪几十年的更不多,这也充分展现了解放日报良好的报风和优秀的传统。常言道,一个刚上手的摄影记者如一年不出惊人之作便很难成为名记者。我感到,中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的得主俞新宝能在儿童摄影、社会新闻摄影、慈善新闻摄影三个领域中屡屡有建树,除了他本人努力之外,很重要的一条,是解放日报历任主要领导重视培养人才,有给记者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在报社领导支持下创办了《俞新宝与您同行》彩色画刊专版。陈至立、赵启正、金炳华、韩正、龚学平、殷一璀、王仲伟、陈铁迪、王力平先后发来贺信、题词,希望解放日报这一品牌栏目与专版越办越好。

  有培养前途的记者好比种子,栽在肥沃的土地里就会茁壮成长,从小树苗逐渐长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从小记者变成社会认可的名记者。记者的知名度要保持隽永,很重要的一条,本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同时,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对困难群体和被采访对象有关爱之心,做一个受人尊敬、德才双佳的新闻工作者。

  杨溥涛(原新华社上海分社党组成员、高级记者、新华社中国图片报上海记者站站长、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上海解放日报青年摄影记者俞新宝在上海本溪路幼儿园拍摄的《拔河》照片发表后,给当时沉闷的新闻摄影界带来了一阵清风,作者采用特写镜头表现了两位健康、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拔河中奋力拼搏、志在必胜的神情。这幅照片不仅当时获得广大读者赞扬,而且在新闻摄影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以后,这幅照片还出版了挂历。时隔30多年,现在看来这幅照片还是那么清新,富有感染力。听说当时某位知名中年摄影记者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了在当时还比较稀罕的进口彩色胶卷去到本溪幼儿园,想要模仿拍摄一幅彩色照片。在他指挥下,把拔河绳子的一头交给老师拉着,另一头交给原照片的两位小朋友使劲拔河,拍了一遍又一遍,就是再现不了当时现场的气氛,以失败告终。新闻摄影是瞬间艺术,一幅优秀的新闻图片可以称得上是艺术作品。新闻图片是通过题材的典型情节、典型瞬间再现现场真情实景,以表达题材内容,从而感染读者的。一张优秀新闻图片的诞生有其机遇性,但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感情。俞新宝投入生活悉心观察研究,拍摄了不少儿童游戏活动的镜头,最后发现了“拔河”这一典型题材,通过熟练的技术技巧,把典型情节、典型瞬间抓拍下来,从而产生了这幅优秀作品。前面提到的那位记者,缺乏生活感受、拍摄的激情,依靠模仿摆布,导致失败就不足为奇了。总之,摄影佳作是源于生活,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以心灵撞击迸发出闪亮的火花,并用熟练的技术技巧抓住能体现题材主题思想的典型情节、典型瞬间产生的。相反,对生活冷漠,浮光掠影,主观摆布是出不了好作品的。难能可贵的是俞新宝当时还是一位青年记者,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业务路线,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他荣获了我国新闻工作者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本站点所有内容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制作:解放日报网络部联系电话:(8621)63521111转网络部 传真:63515783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