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时评:官司6年未结 依法不能维权谁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22:13 人民网

  据媒体报道,来自广西荔浦县的一位农民工,1999年初到广东佛山市一五金厂打工,因局部爆炸被铝水灼伤双眼,此后,便进入了复杂漫长的索赔过程。这一工伤案件先后经过了4次工伤鉴定、仲裁、一审、二审、再审、强制执行、抗诉、高院再审的全部法律程序。至今6年过去了,案件仍未有结果。

  当前,劳动者权益不能有力保护的例证,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不同角度说出很多。在一些地方,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甚至不仅没有改变的迹象,甚至有被日益强化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劳动执法的软弱,使众多劳动者主张权利的想法还显得非常奢侈——当前的社会现实,保护劳动者权益“欠账”太多。概括起来,我以为最大的难题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念难题。这些年,一些地区经济建设又多以招商引资、GDP增长等为标志,而考虑这些指标时,往往忽略了考虑普通劳动者权利是否受到侵害。在这些官员心中,让保护劳动者权益这样的“区区小事”,来冲击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投资人利益是得不偿失的,这在不少地方是一种普遍心态。

  第二,司法难题。由于司法审判、行政仲裁的资源分置,按照当前一般劳动纠纷的解决程序,受害者首先要通过政府劳动部门的仲裁,仲裁无法解决时才能进入司法诉讼。时间拖的长不说,而且各自都有相应的“门槛”。比如申请仲裁的第一件事,就是出示劳动合同之类的约定文书。然而众所周知,签订劳动合同,主动权一般在用工者一方,劳动者因为工作机会难得,很少有人敢于提出签订劳动合同的要求;比如法院审判,需要一系列的权威鉴定程序,而受害者个人对这些程序只能被动地等。这就从“事前约束、仲裁效率、立案查处”三个方面,提出了当前审判、执法资源严重不足的难题。

  第三,联动难题。《劳动法》与同类法规的配套颁布执行,《劳动法》与《工会法》等相关法规的功能对接,在联动中实现效能、效率的最大化,同样也成为《劳动法》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仅以对违反《劳动法》现象的监督来说,完全指望政府劳动部门来进行,根本不现实。需要通过名副其实的、具有与资方搏弈能力的基层工会组织,从另外的角度来配合进行才有效率。因此,没有相关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劳动法》的威力必将大打折扣。

  在一幕幕诸如“绑架老板”等悲剧发生时,我们总是习惯于劝导情绪偏激的受害者要依法维权。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劝导,当是通过依法维权,让受害者找回自己的应得公道。希望立法、行政等相关人士能够从系统性、可操作性入手,早日让依法维权者不再寒心,让人们确信法律是可以依靠的。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