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悬疑十一:地方政府成了“房托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02:04 人民网-华东新闻

  背景:有则文章称,江苏某地房地产过快增长,背后有当地政府操纵痕迹:政府请“托儿”在土地拍卖时抬高地价,一位当“托儿”的房地产老板担心地价太高砸在手里吃不消,政府官员开导他说:“你只管往高抬就行了,如果砸在手里,由政府兜底,大不了还给政府。”于是“托儿”没有顾忌,果然地价飙升。文章还说,从事实情况来看,这种现象绝非只是江苏才有

  观点交锋:

  我国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具有不完全市场经济的特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是房地产价格扭曲的主要原因

  不能一味指责地方政府,根源在于目前的财政政策

  在或温和或尖锐的房地产新闻报道中,地方政府在其中的影响占据了相当篇幅。有观点认为,在这一轮房地产热中,一些地方政府“功不可没”。原因是,一些地方领导认为房地产是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房地产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甚至是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发展中获得明显利益,比如土地出让、税收等。因此,一些地方政府成了房地产利益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认为:我国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具有不完全市场经济的特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是房地产价格扭曲的主要原因。一是地价二元化。一些地方压低地价,甚至以“零地价”招商引资,而商业用地的批租却又追求土地收入最大化。有些地方对失地农民和城市拆迁户的补偿不足。在全国各地出现的圈地现象与大宗土地违法案件中,大多数违法主体是地方政府。二是土地使用与房价的监管不严。房地产行业利润率过高,但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反暴利措施,个别地方政府甚至联手与房地产商哄抬房价。三是土地收益外溢。一些地方政府大量出售土地的收益没有完全进入财政口袋,有些收益则成为少数人腐败的源泉。四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各地规划违法案件快速上升。五是规划超编,用地透支。六是土地闲置,圈而不建,待价而沽,一些土地既没有得到批租,也没有开发,造成抛荒。七是一些非农土地“先上车后买票”。

  不过,一位在税务部门工作的年轻学者却为地方政府叫屈。他说:“当地政府确实负有很大责任,但是也不能一味指责地方政府,因为房地产收入是地方财政中非常重要的一块。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根源在于目前的财政政策。”他的意思是,地方政府的财权不够,甚至太小了。相对来说,在房地产中,地方政府能获得的税收份额比例要高一些。

  “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的心底里希望房价上去,这样GDP也就上去了,还可以显示本地的经济地位。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短视行为。因为房地产价格过高,商务成本也就上去了,地区的竞争力就下降了。”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说。

  《华东新闻》 (2005年06月15日 第七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精彩铃声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