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增收之路:看临汾如何发展特色农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02:36 山西日报

  麦黄莺飞的季节,红提打头,枣树吐绿,新蒜飘香。走在临汾市的平川和东西两山上,处处可见果林菜棚点缀粮田阡陌,田间地头农民忙碌的身影掩不住脸上的盈盈笑意……“吉县的苹果隰县的梨、曲沃的葡萄浮山的米……”采访中农民们说起临汾的特色是如数家珍。而自从2000年临汾市实施平川“121”和东西两山“331”工程,更使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如虎添翼。所谓“121”是指平川发展优质小麦100万亩、红枣200万亩、优质水果蔬菜100万亩;“331”则是在山区建设300万亩干鲜果经济林基地、300万头草食畜基地和100万亩小杂粮基地。5年过去了,“121”已经开花结果,“331”已规模初具,临汾农民已经或正在享受特色农业为他们带来的实惠。用临汾市市长王国正的话就是:“因地制宜,坚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临汾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确保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红枣工程的示范效应

  翼城县唐兴镇有条“苇沟”,听当地人说,这里过去枣刺丛生,十分荒凉。初夏时节,记者来到这里,扑入视野的是满沟翠绿,放眼望去,绵延数公里的沟壑,生长着数十万棵枣树。谁能想到,这些郁郁葱葱已经挂果的小枣树,竟是酸枣嫁接出来的。在翼城,酸枣被称为“刺”,在农民眼里它一直是妨碍粮食生长的杂草,是“废物”。1998年,苇沟村农民许文山承包了这条“种一斗收八升,不长庄稼刺满塄”的荒沟,开始尝试酸枣嫁接。他从临猗县买来梨枣接穗,潜心学习修剪技术,仅仅用了二年时间,酸枣刺就结出了硕果累累的鲜食梨枣。目前,许文山已经在苇沟进行“酸枣接大枣”10万余株,这两年仅红枣收入每年都在40万元以上,成为全县闻名的“红枣王”,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红枣第一家”。许文山的成功在翼城县掀起了红枣嫁接热潮,县农业局负责人对记者说:“翼城的地形是沟壑纵横,现在是凡有沟的地方就有酸枣接大枣!”为此,县财政每年拿出50至100万元用于对嫁接重点村、重点户进行补助,农户每个接穗成活可得补助0.05元。枣刺,这个原先人见人厌的废物,如今成了人人喜爱的宝贝。截至2004年底,全县已经发展酸枣接大枣2600万株,为农民增收达到1500万元以上。酸枣接大枣,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小小的红枣中尝到甜头,而随着“121”、“331”工程的铺开,200万亩枣粮间作基地和300万亩干鲜果经济林基地正在经营着农民的致富大棚。目前全市红枣已发展到192万亩,8000余万株,红枣品种也由过去的5个发展到50多个,襄汾县官滩村去年人均红枣收入近5000元,全市有近20户农户红枣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随着红枣工程的不断扩大,以红枣为主的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延伸,已经成立了20多个红枣协会和9个红枣贮藏和加工企业,从事红枣育苗、嫁接、生产、管理、运输、加工、销售的人员近5万人。

  规模化种植让高效果蔬顺风顺水

  在曲沃县里村镇,记者看到,在初夏阳光的照耀下,顺地势起伏整齐排列着一行行红提葡萄树,青绿的叶子随风摇摆,偶尔现出农民忙碌的身影,一种静谧的田园景色让人心生依恋。里村农民柴金玉正在葡萄丛中劳作,他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乡土专家,由于常年传授技术和接待客商,他显得大方而健谈:“里村镇的红提发展早、面积大,2000年全镇面积就达到1万亩,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效益不错!”他说,去年全镇的红提葡萄亩产达到1500公斤左右,亩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亩收入上4000元的户占到70%,最高的一户达到6800元。在不远处,郭建辉夫妇正在给葡萄树“打头”,他们的6亩红提葡萄去年纯收入上万元,郭建辉说:“虽然投入大,管理麻烦,但是比种其它收入要好!”里村镇以红提葡萄闻名,史村镇则盛产优质高效蔬菜。在该镇的星海日光温室蔬菜园区,1000多个大棚连片建设,规模壮观:一排排的大棚整齐排列,大棚旁的操作间鳞次栉比,门前流水,棚中菜香,农妇就着水渠洗衣,由于一年中有多半时间在此劳作,这里已经成为农民又一个固定住所。东海村支部书记潘学礼介绍,这个蔬菜园区由多个村子共同建设,占地面积发展到了3000亩,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该村一位姓李的大嫂快言快语:“种菜前,咱村有的户连生活都维持不了,现在种了5年大棚,谁家一年收入不上万元?!”临汾市近年来蔬菜产业区域化发展步子迅速,省“双千创优”和中南部无公害设施蔬菜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使蔬菜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技术培训也提高了农民素质和蔬菜生产技术水平,去年全市蔬菜面积74万亩,总产量达到180余万吨,商品量就达到140多万吨,农民人均蔬菜收入345元。目前全市有27个蔬菜产品拿到了绿色认证,今年新认证的就有8个。一路行来,70万只鸡的周庄养殖园区、3.5万亩连片种植的北董乡大蒜基地、洪洞大槐树镇前坡底村红提葡萄等以其规模经营不断冲击着记者的视野。更加让人欣喜的是,临汾倡导的“几县一业”、“一县一业”的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凸现,让农民在增收的路子上走得更加稳健。

  产业化经营让小杂粮风景独好

  浮山县东山产小米,是历朝贡米。如今的“贡米”已经走出深山,“飞入寻常百姓家”。浮山县神山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每到秋季,浮山及周边县种植的部分小杂粮在这里加工,然后远销各地,有的还远赴美国、新加坡、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这家公司和其他几家小杂粮加工企业一起,通过一个链条,带动着全县的小杂粮生产。为此,它们有的还享受政府的补助或者贴息贷款,去年,县政府为这家企业补贴60万元,用于收购原料。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小杂粮种植户因此受惠。米家垣乡张家沟村村民李学林今年又种了5亩谷子,并和神山公司签订合同,约定收获时以最低每公斤2元的价格出售。去年,他和同乡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4元的价格出售了所有谷子。李学林说:“小杂粮效益就不错!”从种植者到加工企业,浮山县在贡米走向市场前打造了一个链条:公司+基地+农民经纪人+农户。由企业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统一供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栽培技术;收获时,农民经纪人负责将农户种植的谷子分等级运送到企业。这样做保证了谷子的品质,减轻了农民种植的市场风险,实现了企业、经纪人和农民三赢。在这种模式带动下,浮山县目前共引进红薯、大豆、谷子等20多个杂粮品种,今年全县种植小杂粮面积达到7.5万亩,其中有5万亩实现订单种植。目前,该市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龙头企业已经达到30户,促进特色农产品转化率达到30%。特色农业之“魂”是独特,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几年来,临汾各县立足自己独特的地域优势,将资源优势与特色物种相结合,将传统品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优良产品与特色品牌相结合,一批具有明显地方优势和特色农业脱颖而出,永和红枣、古县核桃、吉县苹果、隰县酥梨、乡宁花椒、安泽黄牛、大宁绿豆、蒲县马铃薯等特色农业经济正在茁壮成长。有人说“临汾的地形地貌是山西的缩影。”从临汾的发展,我们似乎已经触摸到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脉搏,也预示了山西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广阔天地。本报记者康梅芗武俊鹏 本报通讯员 裴振龙(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史婷婷)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精彩铃声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