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们不会失去欧盟订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11:54 南方日报

  东莞电子电气企业直面欧盟“双指令”

  “我们不会失去欧盟订单”

  本报记者 王慧 林声蛟

  本周二,东莞市检验检疫局组织对全市超过400家电子电气企业进行了一场“免费培训”,主题是怎样应对欧盟“双指令”。

  67天后的8月13日,欧盟“双指令”的“1号指令”《报废电气电子设备指令》(WEEE)将正式实施。届时,制造商必须承担起所出口电子电气产品报废、回收的所有费用;2006年7月1日,“双指令”的“2号指令”《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也将正式实施,该指令严格规定进口产品不得含有铅、水银、镉、六价铬等6种有害物质。

  此次“双指令”被称作是“全球最严厉的欧盟环保考验”,有评论认为,它将一棒击倒东莞电子电气制造商苦心经营多年的欧盟市场。果真会这样吗?记者深入东莞的电子电气企业,通过调查发现,时间并不是这些企业面对的最大的难题……

  部分企业4年前就知道“双指令”信息

  欧盟“双指令”虽然并非单单针对中国的绿色环保贸易壁垒,但对于众多中国电子电气企业来说,这将是一次不得不面对的市场门槛。因而,东莞企业对“双指令”极为关注,反应也相当敏锐,有的企业甚至在4年前就知道这个信息,也早早着手做应对准备。

  在我们采访的几家电子企业中,既有员工超过5000人的大型企业,也有400多人的小型企业。但是,无论规模大小,他们对“双指令”的反映相当积极,并且对通过指令标准充满信心。

  盛恒达电子(东莞)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宽带网络周边和家电周边零件加工,尽管只有20%的产品销往欧盟,但是公司从2001年开始就着手各项环保生产设备的改造工程,目前,全部工程已经完成80%。

  该公司总经理简士哲轻松地说:“对顺利通过指令的标准有充分把握。”让记者感到吃惊的是,对于2003年2月出台的“双指令”,为何早在2001年就已经知道并且着手准备呢?

  简士哲告诉记者:“2001年,当‘双指令’还在欧盟各成员国征求意见的时候,就有欧洲客户告诉我们有这样一种趋向。”像盛恒达电子这样消息灵通的企业还有雅新、东聚和瑞乔等多家企业。据他们的负责人介绍,除了欧盟成员国企业的信息反馈,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也为它们提供了相关信息。

  瑞乔电子总经理助理丁彩群甚至表示:“我们一定要通过,而且要尽早通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争取到更多的客户。”而对于有消息传言“双指令”执行时间可能会推迟,东聚电子法务专员苏星海直言:“是否推迟,我们不太在乎,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怎样尽早地达到标准,与国际市场要求吻合。”

  “我认为应该有99.9%的在莞台资企业(电子电气企业)知道了这个指令,对于那些有一定规模,并且与国外大公司合作的企业,都基本上能达到指令的标准。”兼任东莞台商协会副会长的林芳书说。

  另外,东莞部分本土的科技企业认为,他们的产品市场主要在国内,不会受欧盟“双指令”的影响。方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工厂总经理千新国告诉记者,尽管如此,他还是十分关注“双指令”问题。东莞市金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面向国内打造数码品牌,该公司李先生表示:金业的国外市场主要面向中东,欧盟只是一小部分,但是他们从本月开始已经着手相应的改造工作,应该能够顺利通过指令的环保要求。

  “1号指令”对企业影响有多大?

  根据“1号指令”规定,要求生产商(包括进口商和经销商)负责回收、处理进入欧盟市场的废弃电器和电子产品,并在此后对投放市场的电器和电子产品上加贴回收标志。也就是说制造商必须在其电子产品销售价格中预留电子垃圾费用,很显然,这一指令将对产品成本带来很大影响。

  东聚电子法律顾问苏星海告诉记者:“‘1号指令’中提到的产品报废回收成本,应该追加到投资方的身上,我们只是贴牌生产,不应该承受起这笔费用。”雅新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芳书也认为,“这样算来成本真的很高,但是我认为应该是终端产品的销售方来处理这一问题,我们只是为sony等品牌制造生产的,又不是贴着‘雅新’的牌子。”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东莞的电子电气制造企业基本上都是贴牌生产,没有自主品牌,企业主普遍认为“1号指令”所追加的回收报废成本,应该算在投资品牌的身上,与他们无关。

  然而,“1号指令”真的与东莞“贴牌”电子电气企业无关吗?

  近年来,欧盟已成为继美国、香港之后东莞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出口到欧盟的产品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5%到20%。据黄埔海关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1-5月份,东莞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贸易总额为20.8亿美元;去年出口欧盟的机电贸易总额竟达47亿美元,产品涵盖了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等。据了解,广东省电子电气产品占全部出口欧盟电子电气总额中的1/3,而东莞出口欧盟的电子电气产品又占我国出口欧盟电子电气中的1/3。

  东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东莞出口的电源线、线路板、变压器、集成块等元器件,普遍涉及有被“双指令”禁止的有害物质。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双指令”对东莞机电产业的影响程度。

  黄埔海关统计分析科科长李飞说:“东莞的IT产品加工范围很广泛,既有一系列零配件加工整机组装生产,所面对的消费群体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市场可变因素较多,不能一概而论的认为‘1号指令’对东莞企业没有影响。”

  据业内人士分析,商家不作亏本的生意,就算回收报废成本全部追加到品牌商的身上,品牌商也会适时地将这部分费用分割转移,一部分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另一部分则很有可能加在上游的制造商上。而在采访中,东莞一些大型电子加工制造企业的负责人都表示,随着改造成本的增加,必然会提高产品的价格,以求利润平衡。这样一来,品牌商的成本分割转移,很有可能使东莞这些贴牌制造商们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利润“缩水”时期。

  研发薄弱市场监管不力将影响产业链

  雅新电子,被行内人称作东南亚最大的线路板生产商,林芳书对工厂的采购、订单、生产以及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不马虎,他感叹道:“在这个过渡阶段,稍微有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好,就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林所指的“处理不好”的环节主要有两个,一是与客户的沟通。虽然是一个有硬性时间规定的国际性指令,但有的客户很早就要求采用新标准,如日本客户早在两年前就要求制造商导入新标准;而有的欧盟客户却还遵循旧标准。所以投入新生产前,应该与客户充分沟通,该送样品的送样品,等到交流妥当后再投产,否则费力不讨好,导致呆料库存,到时候损失是难以估算的。

  其次就是要控制好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对原来有毒材料的监控。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新旧两种材料进行分开管理,其中对有毒材料的阻隔、处理和报废应该请专人把关。否则,一个细微的地方出差错将导致全盘皆输。

  目前,该公司的原材料采购八成以上均在东莞本地采购,对于原材料的环保质量,林芳书充满信心地说:“材料要通过‘双指令’基本上不是问题,目前我们厂采购的材料中除了一些半导体材料东莞市场不能提供外,其他东莞本地采购的材料基本上都能够与新指令的标准吻合。”

  据东莞外经贸局工作人员介绍,东莞本地拥有丰富的电子原材料供应,电子生产企业就地采购原材料和电子元件,已经形成一条就地采购原料或者配件、生产到销售为一体的电子产业链。

  早先有传言,“双指令”尤其是“2号指令”将很有可能冲破这条传统的产业链。事实上,通过调查发现,产业链本身并不会受到威胁,而这当中种种细节将会影响到链条的稳固,这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供应链上的研发力量相对薄弱。盛恒达电子就遇到了这样的苦恼,由于研发技术方面的攻关还没有突破,现在占所需比例六至七成的电子、化学原材料非常紧缺。

  作为只有400多人规模的小型连接器、网络产品、PC板等成品和半成品的生产企业,瑞乔电子也一直在与东莞本地的原材料提供商进行积极的沟通,总经理助理丁彩群告诉记者:“我们非常渴望市场监督,能够保证所需要的原材料保质保量地出现在市场上。”

  针对原材料价格是否会上涨,有企业预言,最高的上涨空间将可能达到20元左右,这一般都是那些制造难度和成本加大的材料。

  然而,在与个别小型电子制造企业的接触过程中,一些负责人也直言,如果由于资金或者改造成本提高等原因不能够达到指令的标准,他们将转行,或者直接将目标市场转移到东南亚、非洲等地区。

  东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人员表示,东莞电子电气企业应该分析吸收国际上一些大公司的应对方法和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应对措施,如加强对产品的研发与材料分析,采用绿色设计;合理向上下游企业转移制造成本,保持企业的贸易活力,这样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该发挥技术和协调优势,积极与欧盟相关机构沟通,争取扩大产品豁免范围。同时还要帮助地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如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及通报机制,将第一手资料通知企业,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实验室通过欧盟认可,甚至还可以与实力较强的实验室合作,承担相关项目的检测,减低企业检测费用等。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