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百年前的北京阅报社:传播新的思想、推动革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20:30 中国新闻网

  百年前的晚清社会处在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之中,大众传播媒介所覆盖的范围比较有限,而且其受众范围也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约;所以,为了达到“开启民智”的目的,清末的一些社会贤达和开明人士,纷纷以开办阅报社、阅报栏,以读报、讲报等形式,来向人民群众传播新观念、新思想,以达到唤醒民众,推动革新的目的。

  1905年4月,北京出现了第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报刊阅览室——西城阅报社。此后,京城社会各界创办报刊阅报社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从1905到1907年,北京先后出现了几十个阅报社和讲报社。这些阅报社,遍布于京城每个城区,其中尤以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居多。由于数量众多,大多数阅报社有自己的名称,自己的宗旨,以便相互区别。创办人的身份,也相当复杂,有官吏、商人、教师、医生、旗人,甚至和尚、喇嘛等。可供阅览的报刊,主要有北京的《京话报》、天津的《大公报》以及上海的《申报》等。

  就在西城阅报社开办10天后,北京街头开始出现阅报栏,有的直接将报纸贴在大街路口的墙上,有的则贴在专门制作的木牌上,张贴的大都为当地出版的《京话报》。《大公报》在多次报道中,都说“观者如堵”、“来往观看者甚众”,可见受欢迎程度之深。之后,有识之士又将目光转向了茶馆。他们将报纸送进茶馆,供茶客阅读。同时,新添了读报、讲报的内容。据《大公报》报道:“京师风气大开,讲报阅报各社皆已林立,每日听阅者击毂摩肩”;“由于主讲人能够抓住时政热点,传达最新信息,而且声情并茂,引人入胜,因而听众每每多达数百。”许多茶馆“每午饮茶者数倍于往日”。

  从阅报社的创办,到报刊走上街头,进入茶馆,北京人读报、听报的风气逐步形成。其形成过程,也是文明与愚昧斗争的过程。街头阅报栏出现不久,就屡遭报纸被撕,木牌被窃的局面。撕报的是巡警,窃牌的是贪小者。阅报栏前,也经常发生新潮者与守旧者激烈争辩的场面。不过,这一切,都没有能阻挡北京人读报、听报的潮流。《大公报》上的一则报道说:“北京志士纷纷设立阅报处、讲报处,诚于下等社会及寒士有大裨益。”又说:“中国顽固的人多,阅报的风气原不大开……惟有设立阅报处最好。这阅报处,既可阅报,又可听报,不但于明白人有益处,就连那顽固人,也可以渐渐的化过来。”

  北京是中国的首善之区,其对全国的影响是其他城市难以相比的。北京出现阅报社一个月后,《大公报》就评论道:“发照北京的办法,多立阅报处,不但是入学堂的可以开通,学堂以外的人,也可以有开智的益处。”天津人士则呼吁:“仿照北京的办法,多立阅报社。”其后,天津陆续出现了十多家阅报社。接着,是直隶阅报社的兴起。

  (稿件来源:《北京晚报》,作者:徐斐)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