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汉语自我矮化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00:11 红网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6月15日对外宣布,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全世界推广汉语,每年推广汉语的投入也将增加到2亿元。这些措施包括:7月份在北京举行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加快建设海外孔子学院,培训当地的汉语教师,大力发展多媒体汉语音像教材,外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加速推广汉语水平考试等等(见6月15日《经济信息联播》)。

  我们别的没有,就是有钱,外国人不学汉语吗?那好,我们出钱出力,请你们来研讨,求你们来学习,有这么好的事情,你们还能不学吗?只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汉语还愁走不出中国吗?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另一种语种,谁见过美国或者英国,斥巨资钱请我们去学英语?相反,他们设了高高的门槛——托福、雅思、剑桥英语考试,给外国的留学生去攻;他们编英雄教材,收取高额的版权费;他们派英语教师,收取比国内教师高得多的薪水……即使这样,英语仍然顽强地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根深蒂固——我们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从少年到老年,缺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缺英语。小学三年级,英语不但要书面考试,而且还考听力。我们的学生从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评职称到找工作……哪一样能少了它?大学生英语通不过四级考试,就不得毕业;最离奇的是,研究古代汉语的专家也要通过外语等级考试才能具备评定教授的资格……有人作过统计,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本科毕业,外语的教育和学习历程不低于13年,这是中国现行教育体系中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如果把这种学程具化为学习时间,结果更令人震惊:中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不低于30%,大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在30%-80%之间。

  提高公民的外语水平,长远来说对国家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母语有这个地位吗?英语真的比母语还重要得多吗?中国人靠外语吃饭的有多少?德国、法国等一些国家,禁止用外国语言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相形之下,我们的外语教学是不是走得太远了呢?

  当然,语言之争,一定程度上是经济之争、国力之争。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是有求于人,急着要和对方交往,我们也用不着放下自己的话不说,委曲求全学别人说话;如果我们国家强大了,腰杆直了,说话响了,还用得着去请人家来学自己的语言吗?

  但是,汉语自我矮化的背后,难道仅仅是经济、国力的差别吗?我看未必。一抑一扬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渊源——崇洋迷外、妄自菲薄、矫枉过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于外语的过分受宠、母语的沦陷,有识之士早就疾呼多时,就是不见有人呼应,多年的政策也只能继续带病滑行。

  汉语受冷落,自己不重视,还请人家来学习,岂不是舍本逐末?窃以为,与其花钱请外国人学,还不如把钱给山区上不起学的孩子,让他们多读几年书,先让他们懂多一些汉语为好。(稿源:红网)(作者:练洪洋)(编辑:潇湘行)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