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动阐发(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专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05:31 人民网-人民日报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陈云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提出的许多重要观点,特别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观点和“交换、比较、反复”的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宝库。这两个重要观点,既是陈云哲学思想的两块基石,也是我们学习、理解、把握陈云同志理论和实践建树的重要路径。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生动阐发了唯物主义认识论

  延安整风时期,陈云同志在深刻剖析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错误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重要观点。他认为,上级的指示、文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书本,都是十分重要的,不能不听,不能不认真地学;但是,绝不能简单地照转照搬,而要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精神实质,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和贯彻。毫无疑问,这是对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造性发挥。

  陈云同志毕生都在践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这个重要观点。上个世纪50年代,党内有部分同志盲目崇拜、模仿苏联。陈云同志提出,不要简单地照搬苏联的经验,中国的情况不同于苏联。50年代后期,针对党内存在的急于求成的思想倾向,他又提出了“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论断,强调“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他还十分重视农业问题尤其是粮食生产,提醒大家要牢记“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历史经验。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陈云同志提倡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本身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方法。陈云同志为我们树立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前人理论、以实事求是的方法做好工作的光辉榜样。

  “交换、比较、反复”,生动阐发了唯物主义辩证法

  为了总结党内教条主义者过去所犯严重错误的经验教训,陈云同志在《怎样才能少犯错误》的讲话中,提出了“交换、比较、反复”的重要观点。陈云同志指出:“交换是带头的。所谓交换,就是要互相交换正反两面的意见,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面情况……交换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比较则是为了更好地判断事物的性质……比较仍然是认识的过程,反复则既是认识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最要紧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认识。凡是正确的,就坚持和发展。如果发现缺点就加以弥补,发现错误就立即改正。总之,判断,行动,再认识,修正之,这样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在陈云同志看来,只有经过交换、比较,才能看清楚事物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至于反复,陈云同志特别提出了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在决定对策之后,一定要“找反对的意见攻一攻”,这样才能使认识更正确。

  陈云同志素以做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细致而闻名。他曾提出,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在大量的调研工作中,陈云同志熟练地运用了“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方法。有一次,为了弄清一个情况,他先后找9个乡的党支部书记谈话,边谈边记,反复谈了多次,直到把有关情况彻底弄清为止。陈云同志所做的著名的青浦农村调查、关于落实钢铁指标问题的调查、关于发展氮肥工业的调查、关于煤炭工业的调查、关于国民经济全局和总体的调查等,也都科学有效地运用了这些方法。正因为这样,陈云同志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政策、纠正错误的政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两块基石相互支撑、相互辉映,生动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陈云同志“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同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贯通、相互辉映、融为一体的。只有把这15个字都做到,才能真正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事物本来是客观存在于世界上的,本来就具有复杂的内部构造、内部联系和多方面的特性;事物之间还具有复杂的多方面的关系。“实事”,就是事物内外所有这些相互联系着的方面和关系之总和;它不依赖于上级的意图、观念或书本上的记载、描述而存在(当然,上级、书本可以正确地认识和反映其存在)。因此,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不能只看到该事物内部的某一部分构造和某一方面特性,也不能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它,而要把它内部诸方面联系起来,并把它同周围诸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认识角度的交换、比较、分析和综合,这样才能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该事物,才能坚持实事求是。同时,由于事物又总是发展变化的,因此认识不可能一劳永逸,而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经过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的过程,循环往复,不断提高。根据自己的长期实践,陈云同志曾经概括地指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唯物论,“交换、比较、反复”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这是陈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础、精髓、灵魂———实事求是的生动阐发,也是他留给我们的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

  (执笔:卢冀宁 刘望安)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17日 第十五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