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看青岛如何昂起龙头系列报道②) 产业群聚制造之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09:44 水母网

  青岛正浓墨重彩地描绘着“制造之都”的蓝图。

  从西海岸沿胶州湾一路走来,青岛大工业挥斥方遒的冲天豪气扑面而来:开发区内,厂房林立,道路纵横,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家电巨子比肩而邻,几十家配套厂家和世界知名跨国电子集团公司聚集扎堆,在西海岸聚筑起大气磅礴的家电电子产业集群。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的海西湾内,巨轮泊岸,焊花飞溅,完成旧址搬迁的北海船厂,正将空前的热情投入到位于海西湾的崭新造修船基地的建设上,一个世界级的造修船基地已见雏形……

  放眼胶州湾,以大项目建设为依托,青岛全新的产业格局已现雏形:以西部重化工业、汽车造船和港口物流集散服务区,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和孵化创业聚集区,环胶州湾产业集聚带中轻型产业、零配件制造和技术中试区等为主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石化、造船、汽车、家电、电子和港口六大产业集群不断成长,正隆起成为青岛大工业体系之“脊”。

  让产业结构“重”起来

  构建“制造之都“,始终是这个美丽海滨城市的梦想。但审视青岛工业的百年历程,“轻型”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产业结构尽管对青岛发展贡献不小,但产业链条短、拉动能力弱却相当突出。青岛要真正昂起龙头,增强对自身及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首先要避免“轻型化”,打造新的“增长极”,让产业结构“重”起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青岛开始重新确立自己的发展坐标,调整工业迈进的步伐,一场以产业的“重化”、“高新化”为特点,发掘传统制造业潜力,建设全新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的产业结构调整在青岛次第展开,构建“四大工业基地”,培植“六大产业集群”的战略构想,开始在环胶州湾畔落地开花。

  新闻采访团一路走来,青岛六大产业集群聚集辐射产生的巨大能量,令人惊叹振奋。

  随着前湾港年加工能力1000万吨的大炼油、丽东化工、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等石化产业集群龙头项目的相继落户和建设,群聚在此的石化产业凸现大发展的态势,与现有的200多家相配套的上下游石化加工和科研项目一起,形成了一条绵长的石化产业链。

  随着青岛中天信息等成功上市,一批新生力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强悍崛起,为青岛传统的电子产业倾注了“高新元素”。这些企业加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老牌大企业的序列中,带动青岛市电子信息骨干企业及配套企业快速发展,进而促进青岛电子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青岛的特色汽车产业也正蓄势待发。一汽乘用车、申沃城市客车、特汽集团零部件等项目的快速推进,使一个新型汽车生产基地呼之欲出。另外,造船集群已具优势,底气十足;家电集群已成规模,显现气候;港口集群日益繁荣,前景广阔。这一个个不断成长的产业集群,带动了青岛大工业阔步腾飞。

  青岛,正逐渐告别数十年来“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代称,昂首迈向快速增长期的重化工业时代。据预测,到2007年,青岛市重化工业比例将提高到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5%;到2010年,重化工业比例提高到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0%。那时,六大集群将挑起青岛大工业的“龙脊”。

  大项目带动大产业

  抓大项目就抓住了产业群聚的关键。

  在青岛,只要一个大项目落地,众多上下游企业就纷至沓来。在海西湾,一个计划总投资120亿元,远期年造船能力468万吨、产值110多亿元的现代化造修船基地,已完成了修船区两座船坞的70%,造船区正在填海造地。去年7月份,青岛与中船重工全面合作协议刚签订,中国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品牌企业纷纷抢滩,韩国浦项制铁、新加坡郭氏兄弟、宝钢等相关产业巨头闻风而来,武汉重工铸锻、重庆齿轮厂、陕西柴油机、725研究所等“六厂四所”更是风从影随,一个以造船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在青岛已具雏形……崛起于西海岸的这个基地,对于青岛产业结构升级和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格局形成,无疑是一枚分量极重的棋子。

  在青岛,大项目主动呼朋引伴。像海尔,作为青岛较早开始进行产业集群化尝试的企业,到1998年的时候,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强大的产业集聚平台,仅原材料分供企业就达到2200多家,俨然一个巨型产业王国。在位于胶州的海尔工业园里我们看到,以三洋、爱默生为代表的一大批名牌企业集聚在海尔周围。目前,海尔在青岛及周边地区累计吸引供应商74家,其中有海外知名企业33家,国内龙头企业24家,许多国际和国内大企业纷纷把代表核心技术水平的研发中心转移到青岛,从而搭建出一个集研发、制造、采购、物流等于一体,辐射力巨大的产业平台。

  据介绍,目前青岛正围绕六大产业集群,大力推进炼油、造船等2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100个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在大项目、大企业带动下,青岛大工业进程明显加速。去年,青岛工业经济实现了“三突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利税突破200亿元,利润突破100亿元。

  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果延续计划经济下发展“支柱产业”的套路,或者搞一个专业化工业园把相关的企业都集中在一起的做法,那么青岛就不是今天的青岛。

  青岛市的决策者认为,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和实际,可以选择多种道路和实现路径。培育产业不同、推进方式不同,政府作用发挥的形式和力度也不同,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青岛在确立集群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不是人为扶持哪个企业,而是充分尊重市场竞争法则:这些龙头企业要么是激烈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佼佼者,要么是国家特大型企业的重点项目,都是有着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都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集群效应。这种顺势而为而不是拔苗助长的尊重规律的态度,大大增加了产业集群的成功率。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积极研究扶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外地来青投资或设立销售公司,一定年限内当年上缴的地方税收达到一定规模的,按比例奖励企业经营者;鼓励大企业本地投入和配套,与引进大项目实行同等的政策和奖励;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到产业功能区投资超过一定数额的企业,实行政府贴息等。因势利导制定了《鼓励大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出台了22条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励大企业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发核心技术,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迈进,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同时,在石化、造船、集装箱等领域培育大公司大集团,进而培育大企业后备梯队,形成梯次发展的优势企业群体。

  “无所为”的决不乱作为,“有所为”的一定要有大作为。为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能源短缺问题,青岛市有关部门多管齐下,大力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力为例,近几年随着青岛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用电负荷增长迅速,供电缺口较大。为缓解这一矛盾,2004年青岛争取山东液化天然气项目经国家审批立项;同时积极推动青岛电厂热电联产工程和黄岛电厂三期扩建工程顺利实施,这两个项目竣工投产后,装机总容量将达到480万千瓦,自发电能力可基本满足青岛用电负荷需求,为青岛六大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与此同时,青岛市加快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贯通青岛南北、总长286公里、总投资35.9亿元的滨海公路,已于去年开工奠基,2007年建成通车;总投资6.3亿元、规模5万平方米的流亭机场新国际候机楼工程,已经进入方案优化和项目报批阶段;海湾大桥(北桥位)、湾口隧道项目前期工作正紧张开展……环胶州湾延伸的“大交通”体系,为青岛产业集群提供了畅通无阻的交通物流保障。

  胶州湾畔,六大产业集群已经撑起”制造之都“的大框架。“半岛制造”,龙头蓬勃崛起。责任编辑:邱雁(来源:威海日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