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文章:现代化的时空隧道交错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10:58 中国新闻网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从人们的实际生活到思想观念,中国就像一个历史博物馆;你的旅行如果从一个农舍开始,再走入大城市数不清的国际论坛中,你就会感到你在经历一次时空隧道的旅行 走马观花地去了几个省后回到北京,恍如经历了一场时空隧道的旅行。 在中部一个巨大工业城市的近郊,访问了一家农舍,主人讲话难懂,且家徒四壁。在工业城市的边缘,竟有人生活在这样的状态,让我不免心里沉重。过几日后到了东部某经济发达的省份,先是感到那里农民讲话几乎完全听不懂,有官员告诉我,这一带有三个县的农民讲一种话,周边人是听不大懂的。追溯历史,有一种说法是这些农民的祖先在某个王朝的某次战争中迁居到这里,其后代过着一种相对封闭的生活,便产生了语言的孤岛。这里的经济发达只是近20年的事。 交通的现代化大大降低了当地企业的交易成本,加上其他利好因素,这里发达起来。但仔细看过去,发展的不均衡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天晚上住在市区,一位蹬三轮车的“下岗”工人特别给我讲了他的辛酸事,后来还特别提到他岳父一家。岳父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是独身。他们错过了年龄(过了25岁),就不能再娶到太太了。乡村的女孩子进到大城市就很少愿意回到乡村的,于是,乡村的许多男子过剩,而女子却很早就许配了能提供良好生活条件和嫁妆的男子,几乎没有过剩的。据三轮车师傅讲,成年男女比例失衡在农村是普遍现象。 回到北京,正好新一届国际财富论坛在这里刚刚闭幕,诺贝尔经济学奖北京论坛隆重开幕。经济学大师对中国发展成就的高度赞誉我已经耳熟能详,包括大名鼎鼎的斯蒂格里茨对“华盛顿共识”的批评以及对中国发展的赞誉。这次六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来到这里,分别把他们在别处已经讲过的话再讲一遍或几遍,就有了一种盛大气象;在这几天里,社会也就像过“经济学节”一样。然而,这种新的感官刺激,仍不能将我从旅行印象中拉回过神来。 就在结束旅行的前一天,在一个“座谈会”上,一位地方政府的官员慷慨激昂地批评农民的落后、愚昧和保守,陈述自己对取消农业税的忧虑,以为农业税的征收和党的战斗堡垒作用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尽管我早就知道不少前线干部有这样的看法,他的话还是让我惊讶。如果斯蒂格里茨听到这种话,会不会修正他关于中国发展的一些看法?如果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于有人还在重复他40年前刻意批评过的东西,他又有何种感想? 是的,从人们的实际生活到思想观念,我们这里就像一个历史博物馆;你的旅行如果从一个农舍开始,再走入大城市数不清的国际论坛中的一家,你就会感到你在经历一次时空隧道的旅行。 其实,我知道我对旅行中所看到的东西感到惊讶是不对的,因为人们在现代化历程上的反差并非只有我们这里才这样显著。前年我在苏格兰读书,住了几个月,发现英国的现代化竟然远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作为英语的祖国,英国人竟然有三种以上的语言和文字。单苏格兰人就讲三种语言,分别是英语、苏格兰语和盖尔语(Gaelic)。低地苏格兰人讲苏格兰语,它虽与英语接近,但也难懂。英国人大多听不懂盖尔语,在过去,住在苏格兰北部和西部的人讲盖尔语是被人看不起的。近些年的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英国政府开始保护盖尔语。 我总以为,语言的统一反映了市场和经济的统一。英国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过来,竟然还有这样的语言的多样性,实在出乎我的预料。要知道,英国人(具体说是占统治地位的英格兰人)并没有刻意保护少数语种啊!语言的不统一是表象,经济的不统一才是根本。事实上,苏格兰经济落后于英格兰,苏格兰西北部高地及周边岛屿上居住的名叫crofter的经济更落后。 要解释现代化进程中先进与落后的差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单从价值观上就会有大的差异。有人会把所谓文化多样性作为最高价值准则,以为某中国农村地区新娘向新郎索要高额彩礼是值得保护的文化,也以为crofter的小农场是英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对此,我们很难提出足以让他们放弃成见的理由。 但我想,我们还是可以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准,用以判断某种现实是否合理:我们要问,这种现实是不是强制的结果?我知道,英格兰人对苏格兰人是实行过强制的,这种强制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也清晰可见。正是因为有英国的经验,我才不愿意用英国的现实来为我们的现实辩护。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党国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