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抗战故地寻访”之芦沟桥:枪声仍在耳边回响(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11:11 武汉晚报 | ||
当地能见证“七七事变”的老人很难见到,记者找到了75岁的郑福来,他家几辈人都住在紧挨着芦沟桥西头的桥西村136号,1937年,郑福来还是芦沟桥学校的一年级学生,驻扎日军的大王庙与他家一路之隔。 “1937年7月7日深夜,我被一阵枪响惊醒,后来才知道是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进宛平城搜查。第二天凌晨,枪声不断,我爹让我顶着一个锅盖挡子弹。门外到处都是逃难的人,一炮打过来,同村10岁的王四春被弹片打中肚脐,当场就死了。娘带着我和两岁的妹妹出门逃难,一直逃到保定府。逃难路上,三表哥经常让我们闭眼牵着他的衣服走,忍不住看了几眼,路两边全是开膛破肚的中国人!后来日本鬼子搞经济封锁,饿死的村民不计其数。” 郑福来解放后当镇长,负责修缮宛平和芦沟桥时,他特意保留下了很多战争的痕迹。 现在,郑福来经常到芦沟桥上给参观者义务讲解,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更多人记住那段血与火的岁月。2002年,日本《赤旗报》的记者来采访过老人,当年参加过七七事变的两个日本老兵也曾登门向他鞠躬谢罪。 著名抗战作家、总后创作室主任王宗仁昨日告诉记者,芦沟桥战役中,中国守军第29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战死。它的伟大意义在于,打响了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先后发表抗战宣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本报记者 汤华明 周洋 发自芦沟桥)(来源:武汉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