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四六级:谁给了你"生死符"的权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19:23 东方网

  id=fontzoom>6月18日,又是一年四六级考试的日子。“四六级”这个由两个普通数字勾勒的缩略词,伴随着“枪手”、“黑幕”、“泄题”等字眼,一次一次撞击着国人对此疑惑的目光。

  在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作了这么个规定:凡是没有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都会被剥夺学士硕士学位。对于中国大学生而言,一门外语的学科应试成绩,足以颠覆自己的命运,足以否决自己的前途。对非母语的崇
拜和景仰达到如此的程度,有人大声疾呼:荒谬!

  前不久清华大学教授、博导陈丹青对现行的高校研究生招生体制发出质疑,并向清华大学提出辞职。陈丹青辞职的原因很简单,竟然是连续4年招不到一名硕士生。

  200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并。经工艺美院老教授袁运甫、副院长刘巨德及美术系系主任杜大恺举荐,作为“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一员,远在美国纽约的陈丹青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到今年为止,陈丹青的教学实践已经历时5年,然而他始终无法认同现行考试制度,尤其不能容忍在硕士生、博士生的录取标准中,考试表格中的分数顺序:政治,外语,然后才是专业,政治与外语分数绝对优先专业成绩。他直指这种顺序是“荒谬”的。

  但这“荒谬”却显示了其巨大的威力——2000年,24名博士生考生投考他的研究室,其中5名入围,外语全部不过关。考虑到这是陈丹青首次招生,5名落榜考生被校方转为“博士课程访问学者”,为期1年。当他们完成博士论文选题后,为转成正式博士生学籍,再考外语,再度失利,陈丹青归国教学的第一回合全部作废,学生结业离校。2001年,第四研究室的22名博士生考生,录取2名;硕士研究生考生8人,无一通过政治、外语考试。2002年,博士生考生20名,录取1名;硕士生考生19人,全部落榜。其中一名女生专业分达到90分,政治、外语各差1分,仍然落榜。2003年博士生考试18名学生报考,录取1名。硕士研究生19人报考,全部落榜。上年度落榜女生在京租房,攻读政治、外语一年,二度报考,专业分仍居前列,政治分数过线,但外语仍未过线,再次落榜。至2004年,硕士考生被规定必须通过政治与外语考试后才有资格进入业务考试,陈丹青发现,只有3名通过所谓“两课考试”的考生进入办公室面试,其他各地来京,但未通过两课考试的考生,既无法见到导师,更不能展示绘画的能力。

  陈丹青教授痛陈人文艺术教育设“外语关卡”之弊端,曾痛切陈词“当今艺术教育的诸多顽疾,罄竹难书。”陈教授指出:“百年来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倘若活在今天,正当就学年龄,将会怎样挣扎?——天生下湖南安徽的齐白石、黄宾虹,必须在今日‘考前班’通过愚蠢的石膏素描与水粉画测试才能获得‘国画’本科生准考证;天生下我们的徐悲鸿林风眠,必须呈交超过所谓四级或六级外语考试分数,才能在中国境内报考油画专业——且慢,连潘天寿、傅抱石、梅兰芳、于是之、刘诗昆、侯宝林、常香玉、李连杰之流要是在今天想要求师收徒,好!管你是画国画唱京戏演话剧弹钢琴,还是说相声敲大鼓翻筋斗,统统必须考外语!”

  而27年前,陈丹青远比今日千万名青年学子“幸运”:当他投考“文革”后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究生时,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录取。

  事实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科,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本身并无任何不妥之处,出问题的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测评体系,最关键的是把这样一个工具性的学科放置在什么位置才最合适。

  正如陈丹青指出的:“据说,推行外语教育是为便于同所谓国际‘接轨’。以人文艺术学科论,此乃大谬,不值细说。日本与中国,均普及外语教育,日本的‘国际地位’有目共睹,然据留日十余年归国任教的设计家陆志诚介绍,日本已经废除人文艺术学科的外语考试。再看天津美院青年教师马树清一例,他说,十年前投考慕尼黑艺术学院时,教授问及德语程度,他只能用德语回答一句:‘我不会说德语’,语出,遂当即录取。相似案例,在出国艺术学生中不胜枚举。而英美德法诸国青年若是投考本国艺术学院而非得通过‘中文’考核尔后始得录取,将成何体统?”

  不仅研究生入学考试被英语提高了门槛,而且四六级也限制了很多大学生获得学位证书。这两张让许多大学生倍感苦恼的证书,其作用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英语四六级考试俨然已演变成拥有“一票否决”的“生死符”,被赋予了太多附加值,牵涉到太多太多的利益——奖学金、评优、学位、保研、就业……这使得考试变了味,成为了利益之战。

  这一说法并非危言耸听——尽管教育部从未将四六级考试的成绩与学位挂钩,但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自主”将该挂钩定为校规。每年,上海高校未获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中,一半以上是因为未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门槛。不少同学专业成绩优秀,惟英语不过关,也只能面对优秀单位和研究生院扼腕叹息。

  专家指出:“一票否决”的硬指标,扭曲了外语教学应有的本质,是对高校专业教学的本末倒置。而众多学生也抱怨,大学四年一半以上时间全部奉献给了公共英语,不管这门语言与自己的专业关系多大,将来又会用到多少。而作为过来人的切身感受是,当年在学校拼力冲过了四六级,现在又如何呢?仍是一个“哑巴”、“聋子”,连看个英语电影,也仍然是“一头雾水”,非中文字幕不看。

  但是,也有人指出,四六级考试是目前国内参加人数最多,也是最权威的英语水平测试考试。很多学校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外语评价标准仍然是是否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可见,只要这一套社会评价体系没有改变,四六级证书的作用就很难变小。

  四六级证书被学校和用人单位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我们的外语教学测评体系不合理的表现。首先,国家教育部门从未将四六级考试成绩与学位挂钩,许多学校自行提高学生毕业门槛其实是不符合我国学位证书管理条例的,因此才会出因未通英语四六级考试而不能获得学位证书的学生将母校告上法庭之事;其次,教育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仅以一个标准化考试卷子根本无法测定一个学生的真正外语水平。出于四六级考试日渐由“工具”异化为“敲门砖”的趋势,复旦和上外两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曾强烈建议:“该项考试不妨取消!”

  可见,我们国家英语测评从大学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是不合法、不合理的。

  众多有识之士也看到了这种不合法、不合理的英语测评体制,因此大力呼吁英语改革,四六级改革可以说是迈出第一大步。大学生本应对这一改革鼓掌叫好,积极响应。但据记者了解,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他们认为虽然目前教育部门称“从未规定四六级与学位证书挂钩”,但很多人仍然担心学校和用人单位变相对英语四六级提出要求,如设定某一个分数线之类。因此还是希望要一个证书,否则心里会觉得不塌实。

  而四六级改革中,今年6月份的考试要保持原题型不变,至少是不会彻底改变。对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熟悉了四六级考试的“老套路”,而且听力不占优势,因此都希望赶上最后一次旧题型考试的末班车,急于在没有变更之前考过,以至这次四六级报名排起了长队,一些辅导班人满为患,报名人数甚至比原计划多出一倍多。北京某英语培训学校每天光咨询电话就300多个。改革的消息公布前,来报辅导班的学生每天只有20多人,消息公布后每天有50—60人来校报名,比去年同期人数增涨了25%。

  可见,即使进行改革,即使不设及格线,四六级的影响还不可能很快降低,而具备一定分析能力的大学生也没有“盲目”开心,他们一致认为:证书影响力不可能很快降低,改革带来的变化必定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

  而英语四六级改革更多的也是倾向于考试内容、计分方式上的变革,很多学生认为这次改革并不能够减弱四六级的考试热度。改革之前的英语四六级只分“及格”、“优秀”两个档次,虽然这样区分过于笼统,不利于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但这种划分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淡化了学生在分数上的差别,使学生不会为分数斤斤计较,只要“过了就好”,客观上有利于维持学生之间的心理平衡。而改革之后的英语四六级只给出成绩报告单,分数之间的差别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不发证书的情况下,分数的多少很容易与学生能力的强弱挂钩,在这种状况下,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尽量提高自己的考试分数,这客观上就加大了学生的压力,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很多人无奈地表示:“以前只要考过60就可以了,而现在追求的是高分,更难!”

  教育部对英语四、六级的改革大体是规定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成绩“不必”与学位挂钩,改革后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将不发证书,改为发放成绩报告单,不设及格线,采用满分为710分的计分体制。这个措施显然有利于扭转英语四六级证书“一证定乾坤”的状况,但学生们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学校、用人单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重新确立其评价标准,那么英语测评体系的不合理状况还是很难扭转。

  而为何这种英语测评体系已经成为顽疾,难以更改呢?这是因为应使性教育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英语学习和测评,而整个社会也已经形成了一种难以更改的社会评价体系。

  对此,上海师大的副教授施永达老师认为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为许多人认识到,在不算短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致力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工作,效果大家有目共睹,许多学校戏称自己“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等等。

  而应试教育不肯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施老师认为:任何一种形态的教育都有其社会根源,只要它赖以存在的根源不消除,这种形态的教育就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是因为学历、文凭还有用,是因为我们还处在学历社会当中。有人把“应试教育”的责任推给高考制度,不对!为什么高考制度改革这么难?因为在目前的阶段,高考相对来说还是一种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只要“学历社会”这一社会基础不改变,各种各样类似于“四六级考试热”的现象还会层出不穷。

  其实“学历社会”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它相对于封建社会根据人们家庭出生的门第来选拔人才无疑是一大进步。和其他许多事物一样,“学历社会”也有一个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

  施老师指出,要完全改变目前英语学习等各方面的顽疾,只有依靠整个社会的转型,即从“学历社会”发展为“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将会为人们提供充裕的教育资源。就像短缺经济时人们为了买到紧俏商品不息排长队,而在现在物质十分丰富的年代我们很少能看见排队一样,当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的时候,人们会把注意力真正放在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上,也许那种教育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四六级考试,本就该只是个四六级考试。


选稿:朱永斌   来源:东方网 作者:张淑芳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