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靶子:离婚率超日韩:社会进步?世风日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8日16:17 人民网

  评论由头:

  北京离结率50.90% 离婚率已超过日本和韩国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离婚水平已超过邻国日本和韩国,与新加坡同属亚洲离婚率较高的国家。这是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学专家唐灿发布的调研报告中指出的。

  这份报告还写到,据2003年北京市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02年北京市的离婚总数为38756对,当年户籍人口为1136.3万,粗离婚率达到6.82‰;当年的结婚对数为76136对,由此计算离结率高达50.90%。也就是说,这一年平均不到两对夫妻结婚就有一对夫妻离婚,北京市的离婚率已经成为全国最高。推荐参考:

  关注点:“闪婚”带给社会难以承受的后遗症

  今天在不少地方,“闪电式结婚”、“闪电式离婚”的“闪婚”一族都在悄悄扩大。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跨入“闪婚”行列,这些地方的离婚率都创了历史新高。“闪婚”者的理由,据说是为了降低恋爱时间成本。这个说法的背后,凸现的其实是一些人浮躁乃至功利的心态。婚姻不是儿戏,爱情贵在忠贞,而“闪婚”为了所谓的降低成本,却把婚姻的要素都“闪”掉了。从一“闪”而婚到一“闪”而离,成本确实低了,但是这个“闪来闪去”,“闪”掉的不只是一个“两人世界”,脆弱的婚姻和破碎的家庭,带给社会的是难以承受的后遗症。

  关注点:高离婚率不值得宣扬

  不错,高离婚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表现,因为离婚自由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没有感情的婚姻应该让它解体,而女性往往主动提出离婚是其自主意识增强和家庭束缚日渐松懈的表现。但是,正如一些专家所说:我们目前迅猛增长的高离婚率“既正常,又很不正常”,因为高离婚率背后隐藏着的许多现代社会病正蚕食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健康肌体。所以,我国离婚率越来越高、“离婚水平已超日韩”并不是一件值得宣扬的好事,相反应该时时警惕。婚姻价值观的多元化无可厚非,但理想化的现代婚姻,其终极目的应是在爱情的基础上履行家庭的义务与责任,维护社会的稳定。科学、健康的现代婚姻观培养体系有待建立。

  关注点:“离婚经济”请慢行

  归根结底,需求决定存在。目前社会上为离婚而服务的相关行业大量涌现,本身说明其有一定的顾客群存在。但如果简单地以经济概念将其定位,势必要强化其经济利益驱动的趋势。如果离婚服务以经济利益为首,就极易诱发为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必然会对社会倡导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弘扬及其健康发展产生副作用,最终付出代价的是社会风气。勿庸置疑,婚姻是情感及人性因素的综合产物,清官难断家务事,解除婚姻关系具体操作必然十分复杂。因此,离婚服务机构在为之提供的相关服务过程中,应自觉以伦理道德要求为前提,注重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积极为面临婚姻危机的夫妻提供人性关怀和情感疏导,为婚姻确实无法维系的夫妻,提供合法的离婚服务和指导,而不应单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

  关注点:造成中国离婚率持续上升的原因及对策

  原因之一是婚恋观念的变化。“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一直是国人心目中的人生大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和现状却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不断变迁。其二是离婚手续的简化。离婚率的上升,与新实施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使离婚更便利不无关系。其三是家庭聚合力的减弱。

  依笔者之见,应该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将婚姻家庭的教育纳入高中和大学的教学体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使人们在结婚之前就比较理性地对待婚姻。比如学历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他们大多早婚少,较多了解两性择偶和相处的知识,当婚姻遇到矛盾时,处理问题会更加理性。编辑点题:

  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可是今天,离婚仿佛成了一种时尚,“谁和谁又离了”成为亲朋好友聚会时热议的话题。有人甚至大胆地预测:“吃了吗”这句国人见面时的传统问后用语大有被“离了吗”所取代的趋势。为什么中国的离婚率会持续攀升?这将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它标志的究竟是社会观念的进步,还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欢迎广大网友各抒己见,进行探讨,请将感言写入留言板。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