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站起来就有高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9日00:15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站起来就有高度(图)
  “让昨日脸上的泪痕,随记忆风干了。抬头寻找天空的候鸟,出现它的影迹……”河南省第一监狱联欢会上,监狱剧团的一名服刑人员唱响这首《明天会更好》。舞台下,服刑人员泪眼晶莹。

  2005年6月13日,河南省一监实现20年安全监管无脱逃。为纪念这个日子,省一监于6月初请来了曾在这里服刑、出狱后重新写出灿烂人生的回头浪子,和正在服刑的人员一起联欢。联欢会上,他们讲述了出狱后的创业故事,告诫服刑人员,好好改造,学好本领,“明天会更好”!

  狱中所学得施展

  河南省第一监狱是司法部批准的河南省唯一对外开放监狱。1985年,监狱建起一所特殊学校,分别开办了从小学扫盲班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各类班级,其中包括开展正规的法律、文化、技术教育及开设缝纫、家电维修等30多项实用技术课程。20年来,600多人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截至目前,共有38名服刑人员获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其中大学专科37名,大学本科1名。

  不少服刑人员在监狱学到了谋生的本领,培养了坚忍的毅力,这里成了他们重新开始的地方。

  何杰:我有了自己的品牌

  1990年的那次抢劫让何杰被判刑15年。人生能有几个15年,刚被关进河南一监的何杰近乎绝望。可一个月后,他对一监的看法就完全改变了:“我没想到这是一个改造人性的特殊学校,有那么正规的技术培训学校和那么多能把心掏给你的警察。”

  何杰说他永远忘不了一位狱警对他说的话:“你身小力薄,出去扛包别人都不要你,还是学门技术吧,出狱后好立身。”是啊,既然监狱条件允许,为什么不学点技术,将来也能谋个出路呢?思想转变了的何杰得到狱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何杰小学毕业,文化底子薄,狱警就想方设法帮他找齐了初中课本,并托人帮他从四川邮寄来一些技术学习资料,手把手辅导他。狱警李远习为了给他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专门给他的房间换了一个大灯泡。在狱警的帮助下,何杰掌握了家电维修技术,拿到了电工等级证书。

  1998年10月,何杰出狱后,在民警毛建明的帮助下,他在开封市一家家电售后服务中心找到一份工作,月薪400元。几个月后,在狱中学到的扎实的维修技术让他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工资一下子涨到1000元,慢慢地,他干出了名气。

  2001年,尉氏县一家家电经销商慕名而来,请他到这家公司任职,负责售后维修的全部业务。后来他还当上了部门经理。好景不长,2003年,公司因故倒闭,何杰面临着失业的危险。何杰和妻子商量后,决定省吃俭用也要凑5000元钱盘下这家公司的家电售后服务中心。终于,何杰自己的维修部开张了。“万事开头难,没打开局面时基本靠上门服务,而一辆老式自行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回忆那段刚开始自己经营的日子,何杰说:“我真庆幸在监狱里学到了精湛的维修技术,还有在监狱里练就的耐心和毅力。”

  半年过去了,何杰的维修店在整个尉氏县站住了脚,打响了自己的牌子,现在一年下来能挣六七万元。最近,他又接下了某品牌电器在尉氏县的总代理,买了几辆车,雇了十几名员工,生意蒸蒸日上。“说出来,你可能还不信,生意做大了,我最想告诉的还是那些狱警,我没让他们失望!”

  齐刚:奏响新生活的乐章

  1991年,齐刚到一监服刑,由于有文艺特长,于1993年被调入教育科剧团分队改造。齐刚说:“没想到这里成为我文艺生涯的起点。”在教育科宋明岗等狱警的悉心培养和帮助下,他从喜欢到刻苦钻研,学习了很多音乐方面的专业书籍,乐理知识基本达到本科水平。齐刚说,那些书籍都是狱警千方百计找来的,有的费了很大的周折;自己从业余到专业,很多狱警花费了很多的心思。在服刑期间,齐刚创作出了很多有益于服刑人员改造的作品,多次在全省监狱系统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

  2002年4月3日,齐刚被释放出狱。经朋友推荐,他加入辽宁一家歌舞团,起初月工资700元。仅仅一个月试用期过后,就有不少人知道有个各种乐器都演奏绝了的齐刚,歌舞团的声誉提高不少,团领导决定给齐刚涨工资,从每月700元涨到1500元。

  “人们不会歧视我们曾是服刑人员,只会看不起我们没有知识,缺乏做人的信条。只要我们自己站起来,堂堂正正做人,

  就会得到更多人的赏识,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领导的赏识,齐刚更加努力,潜心钻研各种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巧,并积极为歌舞团的发展出谋划策。他的努力打动了歌舞团姑娘杨苗苗的芳心,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年以后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由于思念家中的老人,齐刚谢绝了剧团的挽留,回到了老家,并于2005年初加入一家公司的文工团。公司地点离家不远,工作之余可以照顾老人和家庭,享受天伦之乐。

  “一首歌里唱道:人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齐刚说,“监狱生活给我树立了一个勇于面对未来的信念,给了我面对未来的手段,世界也有我自己的一方天地。”

  踏实苦干出名堂

  虽然曾经失足,一些刑满释放人员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凭着踏实苦干,干出了响当当的名堂。

  任忠:”三戒”重写人生

  任忠搞面粉加工出身,但他嗜赌成性,家业赌尽后偷着赌,最后因盗窃罪被判刑8年。2001年10月刑满释放后,他硬着头皮回到村里,想捡起自己面粉加工的老本行,但他很怕村民的白眼。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村里的干部、亲戚和村民没有歧视他,相反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你100元,他300元,帮他凑起了8000元面粉加工的本钱。拿着这8000元钱,任忠大哭了一场。

  开业前,他把所有帮助他的亲戚朋友全部请到了家中吃饭。“感谢乡亲们对我的支持,今天咱们喝他个一醉方休。从明天起,我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打麻将,我一定要干出个名堂!”饭桌上,任忠的话掷地有声。

  任忠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凭着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干。农村有句话:二分利撑死,一分利饿死。可是,任忠加工面粉每公斤比别人少收1分钱,他说:“利小没关系,客户多了不就行了,我这儿加工面粉卖的是力气!”开业仅仅两个月,他的面粉加工厂在三里五里出了名,不少乡亲走很远的路找他加工面粉。一年后,他还完了所有的账。后来,他又和妻子办起了养殖场,养猪养家禽,规模也越来越大。三年下来,任忠挣了15万,花7万元盖起了新房,还把女儿送进了重点高中上学。

  富起来的任忠不忘乡亲,他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凡是困难户来加工面粉的一律不收钱,并把老人和孩子加工的面粉亲自送到家。他还自己出钱给村里修了一条500多米长的柏油路。这件事后来传到了一监,很多狱警替他高兴。

  常林:让外国专家刮目

  记者没有见到常林,可是省一监的狱警有很多人记着他,说起他的情况,不少人竖起了大拇指。1980年,常林因贪污罪被投入河南省第一监狱。面对10年的漫长刑期,常林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为了帮助他,狱警对他作了细细的观察,发现他对电子等方面的业务特别精通,于是在这方面给了他特别关照,帮他建了一个实验室,给他订购了许多电子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并告诉他:“我们去看望你的妻子,她希望你能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早日出狱同她团聚。”

  生活有了希望,常林便有了动力。从此,除了吃饭睡觉,他剩下的时间几乎全部用来钻研电子方面的技术问题。出狱时,他为一监开发出光电报警系统和红外线监控系统。

  出狱后,常林被某市商业局聘用,在当地办起了第一家彩色照片扩印中心。该商业局在沿海地区新建了一座塑料厂,高新聘请了国外的专家。由于对国外专家工作态度不满,厂方辞退了专家。但是国外专家却在对电脑操作程序进行了人为破坏后,带走了所有的图纸、说明书及有关技术资料。

  为了启动这些机器,该商业局先后请了多批专家,但最终都是因为没有图纸而告失败。后来有人提到了常林。论电脑技术水平,常林不是很高,但他却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100多天里,他吃住全在车间,日夜蹲在机器旁拆来拆去,最后,他终于掌握了该设备的安装操作和维修技术。并用比外国专家快一倍的时间一次安装试车成功。仅安装费用一项就为国家节约了20万元。

  在此基础上,常林利用这套进口设备,略加改进,研制生产出了十几种走俏市场的专利产品。后来,那位离开的国外专家听说后专门回来考察,结果非常佩服地说:“人才、人才,了不起!”

  回报社会献爱心

  虽然出狱很久,但很多回头浪子依旧忘不了在狱中学到的知识,忘不了狱警帮着买学习资料,帮着接待家人,帮着联系工作的情景。他们把狱中受到的关爱转而奉献给了社会。

  靳民:让人尊重更重要

  靳民是因为流氓罪被判入狱的。曾犯流氓罪的人,要想取得他人的尊重谈何容易。他出狱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家人的1500元钱办起了一个高2米、长7.5米的宣传栏和建立一个法制活动宣传栏,而后又买了一辆旧汽车,并用在监狱学的修理技术,修好了汽车。平时,他用这辆汽车帮人搞运输;间隔一段,他带上山民需用的日用品杂货到山里换旧塑料、碎布头等。很快,他成了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破烂大王”,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活雷锋”。

  村里的桥,常年失修,坍塌了,靳民自己出钱修好了这座桥,有人建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靳民拒绝了。村主任在桥头立碑,把桥命名为“善德桥”。

  村里小学穷,师生们常年喝不上开水,靳民知道后,捐款购买了一台锅炉,不但保证了全校师生的开水供应,还为教室装上了暖气。

  村里有好几家贫困户,家里不是有盲人就是有弱智人、残疾人和病人,生活极端困难,靳民稍微有些钱后,逢年过节都要一户户地送钱,送上粉条、猪肉和日用品。

  其实,靳民也不是特别富裕,挣钱也不容易,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换来的。平时,他省吃俭用,生活消费水平低于村中的一般家庭。但他说:“让人尊重比金钱更重要。”

  王宗:雇了8名昔日”同窗”

  1986年王宗被判无期徒刑时,妻子身体有病,三个儿女大的才5岁,小的刚刚1岁,家里离了王宗也就等于没了天。妻子把法官领到了一监,决定和王宗离婚,眼看着一个家就要散了。这时,一监狱警贾新安、李宾听说情况后,赶到王宗老家做他妻子的思想工作。那天正赶上大雨,两人被浇成落汤鸡,踏进王宗家门时,两人浑身上下全是泥、水,贾新安当天还发起了高烧。狱警的诚意感动了王宗的妻子。没过多久,王宗的妻子再次来到一监探视丈夫的时候,给王宗带来了她剪下的头发,还有一份咬破中指写的血书。王宗说,在他们老家,断发是明志,是决定等着丈夫释放归来。当得知狱警跑到自己老家做妻子的工作时,王宗被感动得哭了。

  由于狱中表现好,王宗1997年被释放。出狱后的王宗通过养猪、办医药用盐酸加工厂很快挣了大钱。但他不忘贾新安等狱警的关照,把爱心献给了社会。

  办厂之初,有几个一起服刑的朋友给王宗打电话,看能不能找个活干。王宗马上告诉他们:“来我这里吧,有钱一块儿挣。”

  这样,先后8名原在一监服刑的人员来到他办的盐酸加工厂里做工。一开始王宗的亲戚还担心,这些人能靠得住吗?王宗说:“我原来不是也在一监服刑吗?社会发展那么快,刚释放的服刑人员关了那么长时间,光适应社会就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找工作就更难了。找不着工作就可能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能帮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工作,我心里比什么都踏实,能帮他们也就是为社会作贡献了。”

  后记

  一名刑满释放人员说,我们投入去爱社会,是因为狱警给了我们生活下去的种种帮助;一位狱警说,罪犯第一是人,第二才是罪人,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在一监找回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方向。记者离开一监时,联欢会还没有结束,舞台上的服刑人员个个都非常投入,下边坐着的1000多名服刑人员也个个聚精会神,旁边摄像的也是一个穿着囚服的服刑人员。希望他们的未来像歌中所唱,明天会更好!(文中刑满释放人员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周斌实习生惠万里文图

  责任编辑:李胜利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