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湟水如今成“黄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9日05:16 中国青年报

  本报西宁6月18日电

  6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等结束了对青海省湟水流域的考察。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张艳得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湟水含沙量最大值已达到每立方7.75公斤,根据这个数字可以计算出来,湟水含沙量已占黄河干流总含沙量的1/4,正接近目前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陕西窟野河流域。

  湟水是黄河源头所在地青海省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对黄河的水质影响巨大。但现在,人们这样总结湟水:水多、水少、水脏、水浑。水多———在暴雨期间湟水极易发生洪灾,一场暴雨就让一条干涸的沟渠彻底消失;水少———总量20亿立方的水量已经不够用了,要调用大通河的水来“引大济湟”;水脏———根据最新发布的青海省环境质量公报,湟水干流水质仅达到Ⅳ类水质;水浑———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湟水已成为黄水,目光所及之处,充斥着泥糊一样的浑浊。

  今年36岁的张艳得,用“大水漫灌”来形容他童年时代的湟水。可是现在,湟水只能淹过脚踝。

  6月14日,张新时院士站在青海省境内最东部的民和县隆治沟口,指着对面的大山对记者说:“这里的土表只有一层极薄的黄土,黄土下是厚实的红土,而更多的地方是,表层的黄土已被河水冲走了。”

  民和县地处湟水下游。记者在这里的隆治沟看到,裸露的大片红土,如张开的血盆大口悬在山腰。隆治沟仅是民和县水土流失极严重的18条大沟中的一条。民和县全年土壤流失总量达974.7万吨,能装满97万辆载重10吨的卡车。在这里,湟水流域水土流失的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70%以上。

  而在湟河上游的脑山,沙进人退、沙漠东移,更加剧了湟水流域的水土流失。

  6月13日,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包忽图山口,面色黝黑的县林业局刘局长带领记者察看湟水源头:湟水上游最大的一条源头河,不时有断流出现。在距此40余公里的克土丫豁西南,满眼是大片的沙山和广袤的沙海。

  这里地处青海湖北岸,处在湟水流域与青海湖流域的分界线上,一年365天每天都刮大风。刘局长介绍说,从卫星传感照片上判断,克土一带的沙山每年被大风向东吹移20多米。因为沙进人退,原本世代居住在此的牧民,在草原沙化后无法生存,不得不泪别故土。

  青海湖区超载放牧、乱采滥挖、气候变化等因素造成的水位下降、草场退化等生态灾难,也加剧着湟水水土流失。张新时院士驱车环湖查看后告诉记者,目前青海湖草场的退化比较严重,牧民放牧很多,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放牧问题,就谈不上对湟水乃至青海湖的综合治理。

  张新时院士等结束对湟水流域的考察后得出结论:整个湟水流域正在呈现一种上中游好治理、下游最难办的治理困局。上游脑山,采用封育和人工播种相结合,封几年草场就起来了;中游的川水地区水肥,条件好,草木成活率高,也容易搞起来;下游半干旱的浅山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最难解决。

  还是在民和县,面对大片荒无人烟的沟岔山脉,张新时院士感慨地说:荒山荒坡面积太大了,不可能有太多的资金投在这里。而民和县林业局算过一笔账:仅种苗费、造林施工费和当年抚育费,每亩就需1140元,“三分造七分管”的压力,让造林投入成为制约造林成效的关键因素。

  但张新时院士强调说,在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的青海,搞生态建设必须做好产业和树种的选择。比如,上游要把传统、落后、粗放的天然草场放牧转变为优质、现代化的人工饲草基地;在下游,可以选择耐旱的沙棘种植。无论如何,在这些方面,正在进行大开发的青海走得越早、做得越自觉越好。

  作者:记者 刘芳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