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我们静心期待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9日05:2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徐红梅

  6月6日,雨后明媚的阳光里,坐落在西安南郊的西安美术学院人声鼎沸。这一天,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美术金彩·长安论坛”正式拉开了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美术史论家、画家云集一堂,共同探讨一个重大的艺术命题:中国美术与世界艺术走向。

  此次活动的发起人、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介绍,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主题,是因为“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全球化’的舆论、呼声很高,有人甚至认为‘全球化’是世界艺术的必然走向,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应,对中国文化界、艺术界也有不少冲击,一场广泛、深入地讨论正在展开”。

  为期3天的论坛分别围绕“世界艺术走向与当代中国美术”、“20世纪中国美术回顾”和“当代中国美术现状”3个议题进行了5场专题发言和自由讨论。首场发言即引发了理论家们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随后的几场发言中,争论不断展开、深化。纷争的着眼点或直面美术现状,或纵观艺术走向,然而,不论是“各走各的路”,还是“与世界接轨”;不论是“东西融合”,还是“拉开差距”;不论是对传统艺术的批判,还是对当代艺术的质疑;在对“全球化”的思考中,与会者一致体现出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和对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认同。

  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术,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刘大为认为,要强调个人艺术的个性,更要强调一个国家艺术的个性,决不能在国际间的交流中抹去艺术的民族痕迹。与会专家一致认同,艺术不同于科技,“全球化”为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开拓了新视域,也将对各国的民族文化艺术产生一定的冲击,对于中国美术来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形式应该并存共举,并加强艺术的“本土化”:依托于本国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在题材内容上关注社会深层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形式语言和艺术境界上与中国美学精神血脉相通。

  回顾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论家们分析总结了山水画在20世纪的各种形态、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关于生产建设场面的作品、六七十年代中国画坛的三种创作形态,以及公共媒体对美术的推动、引导等等。通过不同的视角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诸多阐述,均揭示出生活与美同在、艺术与时代同行的规律。

  放眼当代,艺术创作繁荣的背后问题也很多。大家不无遗憾地谈到中国画坛存在的浮躁之气、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与西方艺术形式上的类似、美术史论缺少学术规范和理论深度等。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程征认为,当今艺术多样化、个性化的背后是一种趋同感,原因在于中国艺术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丢失了历史上本有的文化逻辑,造成了艺术家观念与创作的趋同效应。实践还需要理论的支撑。而现如今“一些美术研究学术论文洋洋洒洒地引用来自于西方的各种含糊的哲学与文化研究概念和时髦的学术术语,却无法促使读者作深入地思考”,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主任丁宁这样感慨。与中国美术的发展现状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批评的滞后也是不相称的,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认为,原因之一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与西方当代艺术发展具有非同步性,将西方艺术理论体系生搬到中国,只会失去其站立的根基,无法引起本土艺术与理论的兴盛。

  困惑虽在,信心犹存。21世纪的中国美术正处在百余年来社会大环境最有利于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所说,过去的20年,中国美术发展的第一动因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腾飞,今后的20年,中国的蓬勃发展将继续成为中国美术的第一推动力!让我们静心期待未来。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19日 第八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