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访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呼唤中国企业的绿色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9日10:2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八日电 题:呼唤中国企业的绿色责任--访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

  中新社记者 赵胜玉

  作为中国主管环保的高级官员,潘岳的一些观点显得大胆和犀利,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制约,潘岳大声疾呼:中国企业要承担起绿色责任。

  他说,中国的崛起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持续二十年的经济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生产国,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吸引国和第三大贸易国,堪称世界奇迹。作为这一奇迹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家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巨大的荣誉和前所未有的讲台。他们昨天还在虔诚地拜读国际商界巨子们的著作,今天就和这些老师们在财富论坛上坐而论道,明天他们将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开创新局面。实践证明,凡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才是先进生产力,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大战略。

  他认为,中国国情需要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一波三折。上世纪五十年代,学苏联,走的是低就业、低消费、高消耗、自我封闭的重工业模式。八十年代,中国又学欧美传统的发展模式,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这一模式追求资本生产率与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损失。二十五年后,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成了世界上自然资产损耗最严重的国家。四十五种主要矿产十五年后将剩下六种,五年以后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七倍、美国的六倍、印度的二点八倍。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按照目前的污染速度,十五年后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两番时,污染负荷也会跟着翻两番。因此,中国这种国情需要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他指出,国际潮流也迫使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过去五十年中,世界经济增长了二十倍,工业生产增长了五十倍,使得许多区域性、分散性的环境问题也连成一片。如全球变暖、土地退化、森林锐减、水资源紧缺、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说,每年死亡的四千九百万人口中有四分之三与环境恶化有关。环境的急速恶化导致西方环境政治的迅速崛起。在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利用环境概念设置了大量的绿色贸易壁垒。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环境标准与发达国家差得很远,绿色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制约将越来越大,对中国出口造成严重影响的标准主要是: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中的含铅量,皮革的PCP残留量,烟草中有机氯含量,机电产品与玩具的安全性指标,汽油的含铅量,汽车排放标准,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等。从行业上说,农业、纺织、服装和机电行业是中国出口的主干行业,也是中国最容易遭受绿色壁垒的行业。

  他说,二十一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生态经济,包括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产业等内容,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谁提前采取绿色战略,谁就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动。

  潘岳认为,社会责任更要求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商业惯例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容。

  他说,社会责任能大幅提升企业竞争力。道琼斯分析师说,凡资产回报率最高的公司在治理污染和节约资源方面都同样优于竞争对手;凡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公司股票业绩都比其他公司好。

  他认为,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慈善公益又是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据福布斯慈善榜的资料显示,十年里,美国富豪的慈善捐赠总额超过两千亿美元,中国的企业家们应该明白,有财富没有责任,有资本没有道德,有地位没有良知,都是残缺不全的社会力量。只有财富和社会责任的结合才能把一个赚钱机器变成一个富有影响力的阶层,才能够赢得真正的力量和尊重。

  他最后说,中华民族此刻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绿色崛起是中华民族最为迫切的选择。作为最有活力的社会组织者,如果中国的企业家们能够在中国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先锋作用的话,他们不仅将会获得巨大的利益回报,还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历史性贡献。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