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读徐河聚篆刻作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9日10:53 兰州晨报

  诗性、执著与关怀 在我的眼里,大凡身居要职的为政者是没有多余时间倾心艺术并作为大追求的,如果染指艺术只是生活的调剂而已。但是,读过《徐河聚篆刻诗词欣赏》(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3月版)后,我不得不对自己略显偏执的认识产生动摇。

  看上去,这本并不厚重的作品集,却无不显现着一位为政者对于艺术的浓浓挚情,也深深蕴藉着一位艺术作者对于现实的淳淳关怀。

  笔者以为,这一方面源于他本身对于艺术的那份情怀和智性,另一方面无形中在艺术的探索中体味了一种在工作、生活中缺失的那种精神抚慰和思想填补。

  如果说,以上陈述只是一种外在表象的话,那么,当我们回到其艺术本身时,我们发现,在徐河聚的身上,艺术风格与人生态度显得如此契合和一致。

  毋庸置疑,徐河聚对传统有着一定的理解。几十年来,徐河聚始终浸淫于秦汉玺印、甲骨封泥,从整体风格、局部结体、语言特点反复追摹,反复锤炼,直至为己所化。与此同时,他并不仅限于此,而是广泛取法,明清、晚近的邓石如、吴昌硕、齐白石、黄牧甫、赵之谦、邓散木等诸大家的作品也为他倾心,基于自身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态度,通过不断地参照、对比,从而形成了他厚重、朴茂、自然的独特风格。整体看,白文印多取法于汉印和黄牧甫,个别参以齐白石、邓石如等语言特点,布局规整,线条匀称,即便偶施机巧,但整体始终保持着一种衡势,这在许多印作上不难得到印证。

  相对而言,其朱文印则显得更为活泼、多变。不同的是,这种多变并未使其陷入浮泛与表象,无论是从章法的自然随性,还是从结体的不拘一格,还是从语言的厚重质性,均体现了他对篆刻语言本体的深度理解和体悟。

  其实,当我们仔细审视他的作品时,我们会惊异地发现,他对于篆刻内容及其形式的在意。对于一名业余篆刻者而言,某种程度上,这种探索与表达本身就已经具有一定的意义。“千里之行”印(14页)内文采取粗朱文,在结体上还参以古玺文,厚重、憨笨,外框采用一只脚的外形,极具象征意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而这尤其体现在他的肖形印中,如“祖国万岁”印、“民族团结”印(2页)、“埋头苦干”印、“奋力开拓”印(9页)等。内容与形式、语言的高度统一是徐河聚篆刻作品给予客体最直接的感性映现。而这种统一实则也正是他对于现实的观照和关怀的贴切印证。

  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形式,现时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就遭遇了种种诘难,这使得篆刻艺术无疑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企求回归古典情致,另一方面又执著于追诉现代形式,这使得诸多篆刻作者始终处于彷徨与徘徊之状,而不得所以,其对于业余从事者而言,尤其如此。但徐河聚在我看来,并不如此。

  在积极执著于语言的探索与实验的同时,他把更多的时间和功夫放在了文化修养的学习与积累上。文史哲地、诗词歌赋,无所不读,无所不思。笔者以为,正是这种基于感性理解基础之上的文化沉淀,成为他创作的根本支撑。

  或许,正是对诗的一往情深,使得他的创作、乃至人生无形中潜隐着一份诗性的关怀和思索。

  于是,祖国山河、历史人物、盛世颂歌等都成为他创作的本源,而这也成为他风格确定的重要前提和先在语境。

  当然,我们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不难看到,在结体融合、语言衔接等方面,徐河聚还需进一步修整和训练。相信以他的认知和敏感,以他的执著与关怀,他的创作将不断得到成熟和精进。(来源:兰州晨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