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百年萨特 世纪哲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9日11:05 大洋网-广州日报
百年萨特 世纪哲人(图)
  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198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黎布鲁塞斯医院,终年75岁。

  萨特是当代法国哲学界、文学界最重要的人物,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创始人,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影响了法国乃至全世界整整两代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文化巨匠。

  说到对现代法国的影响,萨特堪比第五共和国的缔造者戴高乐;而在法兰西文化史上,萨特可以与卢梭、雨果等文化巨人比肩。——文字:沐杰

  1 丑陋外表下的“金子脑袋”

  本报综合报道

  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在当时的法国殖民地印度支那服役。在萨特1岁多的时候,他父亲因肠道疾病去世。父亲去世后,母子俩搬到萨特的外祖父查尔斯·施怀策家居住,知识渊博、精力充沛的外祖父成为萨特精神上的父亲。

  对萨特来说,在施怀策家度过的10年为他作为学者的一生打下了基础。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家,外祖母也是知识分子,他们家中的大量藏书成为童年萨特的最好伙伴。

  3岁后右眼半失明

  萨特在3岁时右眼得过一次眼病,此后右眼就一直处于半失明状态,一副眼镜从那时就开始陪伴他,并成为他成名之后的标志之一。不过少年萨特天资聪颖,4岁就开始连蒙带猜地翻阅那些连成人也感到费解的著作。

  萨特的幸福时光在1917年结束,那一年他母亲改嫁了,萨特随母亲离开外祖父的家。萨特把跟继父在一起生活的3年生活看作是一生中最不愉快的记忆,处于青春期的萨特极度叛逆,讨厌“资产阶级”的继父。

  1920年萨特进入寄宿的大学预科学校。4年后他考入了有“哲学家摇篮”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系统的教育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学习为萨特打下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大学时期的萨特的长相几乎可以用丑来形容,他身材矮小,不足1.6米,右眼半失明,脸上还有麻子和浮肿的印记,不过他拥有一颗“金子脑袋”(萨特自称),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他讲话极富表现力和幽默感,博得众多女性的青睐。

  1928年即将毕业的萨特参加哲学教师资格考试,一向成绩优秀的他成绩列全班倒数第一。1929年萨特再次参加考试,这一回他名列第一,而排第二的正是萨特此后一生的伴侣———西蒙娜·德·波伏娃。

  2 集中营里的《存在与虚无》

  本报综合报道

  大学毕业以后,根据法国当时的法律,萨特到军队服役半年,1931年春天,26岁的萨特成为法国东部港口城市勒阿弗尔中学的哲学教师。在这座单调、沉闷、闭塞的小镇,萨特逐渐开始了他的哲学家生涯。

  1933年,萨特来到德国柏林,研究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学说,并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当时希特勒已经在德国掌权,但当时的萨特一心沉浸于哲学世界里,并不关心身边的世界。

  1939年,萨特已经完成了建立完整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准备工作。但就在这个时候,战争爆发了。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法国对德宣战,中学哲学教师萨特应征入伍。1940年春天,在德军闪电战的攻击下,法国迅速溃败,1940年6月21日,就在萨特35岁生日的那天早上,萨特被德军抓获,成为一名战俘,被关进法国特里尔的一个战俘集中营。

  狱中构思出毕生代表作

  不过,即使在集中营残酷而单调的生活中,萨特也没有停止他的哲学思考,他还跟几个喜欢哲学的狱友成为好朋友。就是在这一时期,萨特构思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存在与虚无》的雏形。

  由于当时德国已经完全控制了法国,因此德军对法国战俘并不是很严酷,在集中营生活了9个月之后,萨特凭借一张假的医疗证明获释,回到巴黎。

  回到巴黎后不久,法国伽里玛出版社通知萨特,他们愿意出版一部萨特的哲学著作,由于已经有了长期的准备,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长达700多页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便问世了。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法国开创了全新的哲学体系。同时由于该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它也被称作“反对附敌的哲学宣言”。

  3 拒领诺贝尔奖

  本报综合报道

  虽然萨特早熟且才华横溢,但直到33岁的时候,他才发表第一部文学作品《恶心》(1938年)。《恶心》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代表了“作家萨特”的最高成就。

  在二战期间,萨特又变成一名剧作家。萨特作为剧作家是从德国战俘营中开始的,当时他创作并演出了描写秘密抵抗力量的剧本《巴理奥纳》(1940年)。获释后,在德国占领下的巴黎,出于当时实际情况的需要,萨特写了许多剧本,展现了处在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法国人民如何理智地去实现自由。《苍蝇》(1943年)是萨特在战时完成的最著名的剧本。

  1963年,萨特完成了自己童年的自传《词语》。1964年10月22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萨特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特随后公开表示谢绝此奖。在10月23日的《费加罗报》上,萨特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他解释道,他的拒绝不是看轻瑞典皇家学院,而是基于他自己个人的和客观的原因。

  关于个人原因,萨特指出,由于他对作家的任务所持有的观念,他始终谢绝官方的荣誉。他曾同样拒绝了法国荣誉勋位团成员称号。他表示,一位作家如果接受一项荣誉,那就无疑会使他的个人承诺与颁奖的机构联系起来,而且最重要的是,作家不应让自己变成一种机构。

  就他的客观原因而言,萨特指出,诺贝尔文学奖的授予并未平等地代表了所有的意识形态。

  萨特是历史上第二个没有出席颁奖仪式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此前的1958年,前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获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他是持不同政见者,因此无法亲临斯德哥尔摩领奖。

  4 五月风暴与学生一起走上街头

  本报综合报道

  到了20世纪60年代,萨特成为世界文化界的超级偶像,这除了因为他在哲学、文学领域内的成就外,还因为他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力。

  从本质上讲,萨特是一个极端“叛逆”的人,他反对一切压迫人的制度,一生致力于追求人类的自由和公正。在青年时代,萨特曾经向往美国的民主制度,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萨特的思想开始左倾,他赞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反对法国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支持社会主义的苏联。1956年苏军进入匈牙利后,他与苏联“分道扬镳”,但仍坚持左派立场,一如既往地反对法国的殖民政策和发动越战的美国。

  对于新中国,萨特一直持赞赏的态度,1955年,他和波伏娃访问中国,参加了中国的国庆典礼,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5年11月2日,《人民日报》还刊发了萨特《我对新中国的观感》一文。

  抗议美国将越战升级

  1958年,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开始,萨特一直站在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最前列,他用辛辣的笔调在报纸杂志上抨击殖民政策,以至于右翼殖民主义者不断地用死亡来威胁他。1962年,一颗炸弹炸毁了萨特和他母亲居住了16年的住所,幸运的是,萨特和母亲当时都不在家,这才幸免于难。但萨特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他一直为反殖民主义战争奔走。

  1966年,萨特和英国哲学家罗素等人组织了一个知识界的“国际战犯法庭”,旨在抗议美国在越南战争的逐步升级,1967年,由萨特任执行主席的“国际战犯法庭”缺席宣判美国在越南犯有种族屠杀罪。

  作为社会政治活动家的萨特,在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中个人声望达到顶峰。

  成为法国左派旗帜

  “五月风暴”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潜在危机的总爆发,1968年5月,由于反对僵化的教育制度和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巴黎的大学生开始了占领校园活动,与警察发生激烈冲突。此后冲突转向社会,几天中,总计有1000万人参加游行示威。法国总统戴高乐被迫于5月18日结束对罗马尼亚的访问,提前回国。

  面对人民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法国的知识分子分成两派,而萨特始终坚定地站在学生一边,他不但发表文章支持学生的行动,还亲自走到学生中间去,发表演说,号召学生们去变革“异化了的制度”。

  “五月风暴”虽然最后被政治强人戴高乐瓦解了,但此后萨特的青年人的偶像和精神领袖的地位却不可动摇。在“五月风暴”之后,萨特成了法国左派的旗帜。1971年他以侮蔑警察制度的罪名被起诉,但由于他的盛名,法国没有一个法官敢于或者愿意对他审判,他在法庭上被当场释放。(来源:广州日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