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了忘却的纪念(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03:2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为了忘却的纪念(图)
  位于南京紫金山北麓的抗日战争航空烈士公墓,是《血捍长空》的重要拍摄景点。这里安息着160多位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捐躯的蓝天飞将。

  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江苏电视台将推出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血捍长空》,以此反映当时的中国空军、苏联航空支援队和美国“飞虎队”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英雄事迹。

  今年春天的一个上午,摄制组的人员带着电视片的简介来到我办公室,我很快被电视片深刻的立意、恢宏的气势吸引住了。是的,60年前的那场反法西斯战争中,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曾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任何遗物,甚至连白骨也难以找寻。岁月冲淡了许多往事,但当年蓝天骄子们浴血奋战的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却始终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记得大概是在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里,在南京紫金山北麓的抗日战争航空烈士公墓墓地,我与一位来自长沙的白发苍苍的老人邂逅。她在一个个墓碑前致哀鞠躬。她告诉我,她叫陈难,她的哥哥陈怀民,在保卫武汉的空战中,弹尽油绝,以己身作“肉弹”,撞机与敌同归于尽。在鬼子飞行员的遗物中,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封妻子的来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侵略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向往。为此,陈难还给这位远在东洋岛的素不相识的日本女人写信。“你失去了丈夫,我失去了哥哥,我们都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这两封信在武汉被译成多种文字,向全世界播发……老人的故事深深撼动了我的心。不久,她又从长沙给我寄来她半个世纪前的玉照以及与哥哥的合影。她在写给我的信中说:这些照片是她第一次公之于世,连她的儿子也没有见过。倘若能昭示后人记住这段不该遗忘的历史,她就满足了……捧读着老人的信,我激情的思潮在放纵奔流,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连夜挥笔疾书,写出了报告文学《跨越半个世纪的信》,首发在上海的《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上。

  不久后,我突然收到日本《朝日新闻》一位记者先生从北京写来的信。他说,他读了我的报告文学《跨越半个世纪的信》,很想了解陈难的往事。他在信中说,不仅中国人,他们日本人也要记住这段历史,那场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希望你能理解。

  我理解这位日本友人的心情。因为我们曾在南京江东门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目睹了几名日本老兵捧着死难者的白骨嚎啕大哭,表达了深深的忏悔。理解他们的当然不止是我。没过几天,上海《解放日报》原副总编辑陈迟同志从病榻上打来电话,询问日本记者来信之事,原来,这位记者也曾打电话找过陈老,从陈老那里打听到了我的地址。作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过来人,陈老希望我能满足这位日本友人的要求。我突然明白了《血捍长空》摄制组这些从未经历过战火硝烟的年轻人何以如此热心拍摄这部对他们来说任务并不轻松的电视片。

  我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向领导呈报了配合电视台拍摄的请示,领导立即批示:要密切组织协调,协助搞好拍摄。我与摄制组洽谈机关大院内“飞机楼”的拍摄,那是原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旧址,中国空军对日作战一号训令曾从这里发出;我与他们商讨杭州笕桥机场的采访,那是中日“八·一四”空战中国空军的出击机场,著名空战英雄高志航烈士的战机就是从这里起飞迎敌的;还有南京大校场机场、宁波栎社机场、安徽广德机场……也许是出于对这段不该遗忘的历史的关注,在与摄制组的交谈中,我情不自禁地向摄制组的人员披露了一段电视片剧本上遗漏的往事。

  那年,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读到一则短讯:一支由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航空艺术家布莱恩·穆恩先生率领的19人探险队,跨越重洋,从遥远的美利坚,来到我国浙江省象山县境内的爵溪、石浦两座海滨小镇,寻找二战期间轰炸日本本土后在这里坠落的美国杜立特尔轰炸机中队的飞机残骸。报道说,他们虽然未能寻找到当年的战鹰,却寻出了一段中美两国人民用血泪写成的生死故事。短讯没有详细披露故事的内容,却激发了我的采访热情。

  原来,1942年4月18日,美国杜立特尔轰炸机中队轰炸日本本土成功,返回途中,因油料不够,飞行员按预定方案在中国浙江沿海弃机跳伞求生。而此时,截获情报的日本军队也奉命追杀遇险的美国飞行员。当天夜里,少妇赵小宝在自家的猪圈里发现了三名美国飞行员。就在这静静的春夜,在这遥远偏僻的小镇,当渔民们知道他们是轰炸日本的盟军飞行员时,竟义无反顾地担起了救护的重任。一次次,日本兵半夜闯进民宅搜捕,一次次重金悬赏,赵小宝和丈夫麻良水以及许多萍水相逢的中国渔民拼死应对,一次次化险为夷。

  白沙湾,正当10位中国渔民掩护着几名化了装的美国飞行员逃离时,由于汉奸告密,日本鬼子围追堵截,为保护美国飞行员,以刘成才、李志文为首的10名中国渔民血溅海湾……

  根据采访到的史实,我挥笔写就了1.5万字的报告文学《一位中国女性与一群美国飞行员》。

  摄制组的同志欣喜若狂,他们匆匆拿走了我的文稿,赶赴浙江拍摄。也许,随着岁月的推移,当年的赵小宝老人是否健在还不得而知;也许摄制组的同志可能会历尽艰辛而又苦于找不到见证人而遗憾。但我坚信,他们不会白跑,他们一定能寻到那段曾被遗忘的历史,寻到那血肉交织的故事,寻到那永难忘怀的记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6月20日 第七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