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文章:赵本山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价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10:46 中国新闻网 |
“东北人这种要强、打肿脸充胖子,是别人不做的,做就等于当傻子。” ——赵本山对东北人的描述 -本刊记者/何晓鹏(发自沈阳) 辽足很久没有被这样关注过。无疑,这是托了赵本山的福。 它印证了赵本山对记者说的一句话,“什么事,放在我身上肯定轰轰烈烈”。 6月8日,这种“轰轰烈烈”再次呈现,辽足在沈阳友谊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赵本山正式担任辽足俱乐部董事长一职,来拯救这个已经处于经营最低谷的俱乐部。 来自全国的百余名记者云集于此。十年前,中国第一家股份制足球俱乐部 辽宁足球俱乐部也是在此宣布成立。 这个4月初就开始的传闻直至这一天才被赵本山公开确认。在发布会上,之前一直讳莫如深的他说了很多,他说保证不拖欠球员工资,说他对球员讲谁要是踢假球他就让谁哭,他甚至承诺要在两三年内让辽足进入三甲乃至夺冠…… 这个比他任何一个小品都大得多的包袱,赵本山抖出之后,笑者有之,惊奇者有之,但更多是怀疑大家像在看他的小品似的,等待着接下来笑料的出现。 自1999年赵本山的小品走红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之后,“赵氏”风格的小品成为晚会必不可少的内容;之后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刘老根》不仅成为当年收视热点,还顺带“忽悠”火了“二人转”;接下来的《刘老根续集》和《马大帅传奇》也接连被观众叫好,“副产品”刘老根大舞台(原沈阳大舞台)成了沈阳最热闹的演出场所,专演二人转;接着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本山艺术学校相继开始招生;投资8000万元的影视基地下半年就能竣工……以“赵本山”名字冠名的行业在东北已经形成一条相当庞大的文化产业链。同时他是铁岭的形象大使,沈阳市旅游形象大使。在许多东北人心目中,“赵本山”三字就是金不换的招牌。 突然介入远离文化产业、且业已混乱不堪的足球这潭混水,赵本山真如别人猜测的把自己当成了无事不能为的救世主,或只是一场作秀之举?舆论旋涡中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6月12日,本刊记者赴铁岭独家采访了赵本山。 “这时候介入就像买现在的股票一样” 赵本山入主辽足源于他与徐明(大连实达集团董事长)、张曙光(辽足俱乐部执行董事)在三个月前的一次聚会,酒酣中,他们谈起了辽足现在的窘况,在徐明“你帮帮他们”的建议下,赵本山开始考虑介入辽足。之后张曙光频频找赵本山协商此事,5月30日,辽足正式宣布将与赵本山合作。而这个时候的辽足已积重难返,不但早已失掉了当年“十冠王”的气概,连俱乐部正常运营都困难,整个球队的精神状态如一盘散沙,同时与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万林集团、北京三元乳业、曲乐恒之间的纠纷不断,还背上了千万余元的债务。在此背景下,赵本山高调介入。 尽管各种猜测纷至沓来,多数东北媒体还是相信这“注定成为辽宁足球史重要的一页”。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角色已经很多了,为什么现在还要背上辽足董事长这个角色? 赵本山:说心里话,我喜欢外国足球,不喜欢中国足球。但我是辽宁人,眼看着辽宁队在头两年没有地方踢球,(可)当时我没那么大的能力。辽宁球迷忠于足球的程度是(全国)最高的,老百姓一直在享受着足球的快乐,而球迷和球队是一体的。辽宁队可以没、中国足球队可以没、中国足球可以没,足球不能没,还没有任何一个运动能高于足球对你打击那么深。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足球市场,把外国一些不良的东西学来,好的没保留。这时候介入就像买现在的股票一样,已经降到没钱了,给你都行。我相信,就是一年两年三年改变不了,我也不会灰溜溜的,那只能说谁也没能力帮助这个东西,我不会受到任何大的伤害。因为我进入的时候它就是分文没有,一身饥慌,就像帮助一个要饭的似的,这是第一。 第二呢,我相信足球市场会回来的,就像房产,到一定水准它会下降。这时候介入足球,最是机会。 这个市场究竟黑到什么程度,什么人在操纵他们,当我制约不了的时候,会选择退出或者是再上,这是后事儿。太多的东西我没有想太深,我只是帮助辽宁的球迷回来,让他们在踢球的时候有人看。 中国新闻周刊:这是你在张曙光来游说之后,说服自己的理由? 赵本山:我全都考虑得清清楚楚,我清楚它现在到什么程度了,后果会啥样,我接手的话会引起什么样的社会反响,有多少人不理解,我都清楚。我觉得应该去做,也相信我有能力。就从我的面子上,跟哪个企业家说说,要个千八百万估计要得到。我相信我这个魅力。 中国新闻周刊:你也相信张曙光,是吗? 赵本山:我比较信任他,通过接触,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做事很认真很细致,我觉得他不会坑我。还有徐明在中间,徐明是我多年的哥们儿,我真正有困难(的话),他们谁也不会看着,一点问题没有,大家都会伸出手来。 中国新闻周刊:有没有人劝阻过你? 赵本山:有。中途我有几次反复,不想做了。我要不做,我都能毁掉辽足,你知道吗?(说这话时赵本山的神情很严肃)我担心我要是退场,辽足这个合同(中誉汽车的赞助)就签不上,只有我的存在,他们(中誉汽车)才会把汽车赞助给辽宁。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会有反复? 赵本山:我也在思考,这是一个最危险的选择,足球太招事儿,这里面肮脏的事情比较多,有赌球的还有吹黑哨的,还有足协……对队员你发不出工资他可不偷吗;有赌场,他打个电话就赌了,赌了之后不就愚弄群众吗,这是一个最败类的事情。 中国新闻周刊:你后来的选择是情感大于理智? 赵本山:没有情感理智那么(多考虑),我要是想做的事情就分析分析。选择了就不会后悔的,包括上回我跟央视僵到那么一种程度,这两年来我们也没正面对话,就淡淡地把它走掉了。我认为这事没做错,没做错你就不能抓我,对不对? 中国新闻周刊:你本人是否会往里面投资? 赵本山:(如果)这个月实在开不出资了,我从家里拿出钱来给他们先垫上。但是我不会在足球上投更多的钱,我这个名字投入足球能算多少钱?我不知道我的身价吗?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朋友因为你往里投资,你是否担心将来负担不起这个人情? 赵本山:不会,市场的选择他们都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不会轻而易举把钱投入一个没有用的东西。 “如果有七八千万,拿冠军是没有问题的” 在赵本山与辽足的合作中,赵会在位于沈阳南郊自己的影视基地中为辽足建一个全功能的训练基地,使辽足摆脱“没家的孩子”的尴尬。 也因为有了赵,中誉汽车将与辽足续签赞助合同,辽能方向科技也将与其签定合作协议,这让已经拖欠队员很长时间工资的辽足得以缓了口气。同时,赵本山与辽足也达成了若干合作意向,包括建足校、购买频道时段、让明星足球队为辽足聚敛人气、在文艺作品中增添辽足元素等等…… 尽管如此,赵本人承认,他对中国足球市场了解甚少,但他在回答记者关于足球的问题时一直注视着记者表情很严肃。 中国新闻周刊:你作为董事长除了给俱乐部拉赞助外还有其它事情要做吗? 赵本山:下一步去中誉汽车谈,如果谈得非常好,就在东北成立一个销售公司。可能足球队就有救了,有人供养了。 通过足球赚的钱我一分不花,你别让我多搭就行。我(可以)给你换取什么名誉或者是社会信心,或哪个赞助商喜欢我(让我去演),我都可以牺牲,只要为了球队。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计划中还有办足球学校,现在这样的足球环境,办足校会有人来报名吗? 赵本山:没问题,只要我办就没问题,我办大家还是会相信的。 中国新闻周刊:在发布会上,你说要辽足两三年内打入前三甲甚至夺冠,这是认真的吗? 赵本山:其实养活一个冠军队,我咨询了,买球员、转会、奖励整个加一起,得在七八千万,养一个前五名的球队也就五千万。 如果达到这个资金数量,拿冠军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就可以进一些好球员。当然关键是队员的精神问题,整个队伍的状态很重要。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保证球员不参与赌球和踢假球? 赵本山:能看出来,你看一个队员该上去没上去,该往前踢他不往前踢,你就能知道他押没押球。他平时是什么状态,今天什么状态;(就算)他低迷,再低迷只要没病就不可能踢得太离谱。 中国新闻周刊:你会参与俱乐部具体的管理吗? 赵本山:得参与啊。占不了多少时间,具体事有曙光,我听张曙光汇报就完了。我会跟每个队员去交心,比如3号这场球赛我去了,那几个主要队员我得聊一聊,他们所想的你必须知道,我相信他们都会说真话。不过就是个待遇(问题)。你先把(他们的)精神解放出来,作为一个职业球员,得先把道德摆第一位。 中国新闻周刊:对俱乐部的管理你了解吗? 赵本山:我必须去一点点了解。我不用去学,一个东西想抓好就知道它(该怎么做)……辽足负面新闻多也是因为它穷啊,因为穷,一些事出来了。 “这些年来我全是自己经营自己” 记者在前往沈阳采访赵本山过程中,当地记者介绍说现在采访赵本山很难,因为他事情太多。在沈阳人的印象中,赵本山早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笑星,更像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能人。他有自己的文化传媒集团,包括广告公司、剧团、艺术学院、影视公司、影视基地,如今又有了足球俱乐部,赵本山说这一切的运转只靠着他一个人。 赵本山说之所以有今天的规模,是因为他大部分的合作都在东北,“东北恰恰从领导到老百姓对我非常好”。沈阳、铁岭的市民对赵本山最多的评价是“这个人没架子,不牛”,一个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开原小伙子说,“赵本山对开原贡献老大了”。 中国新闻周刊:也有人说你要用足球宣传二人转? 赵本山:(笑)这不扯吗,我用它宣传二人转?我没有说过这话。他们问我有没有可能上电视剧,我说有需要的话,比方说要拍足球正好找运动员。 中国新闻周刊:你现在除了演小品和拍电视剧,还在忙什么? 赵本山:就是我自己这点事,都属于传媒系列下的,大概念叫“本山传媒”。 中国新闻周刊: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忙的? 赵本山:从《刘老根》开始就这样了。其实我从1993年就下海了。那时做煤炭、钢材、运输,一点点做大了,后来完全回归到文化产业,有了学院、剧团、影视、广告,整个就是一个产业链。 中国新闻周刊:什么时候赵本山成为一个商业品牌的? 赵本山:从《刘老根》开始(我)已经形成品牌了,你逃脱不了。 这些年来我全是自己经营自己。其实我做这些东西,并没有费多大劲。中国的经济好多都是情感经济,尤其是我目前做的这些,就东北这一块,多是建立在感情和信誉上。 可能我办事方式成功面大一些。首先要坦诚,我很少撒谎、说空话,很少答应人不办事,欠别人的人情第二天或过几天马上会加倍偿还,我就是这种人。 中国新闻周刊:整个产业其实是靠你一个人支撑? 赵本山:是这样。说心里话,我的这个传媒全靠本山这个名字,如果我这个人倒下了,那公司就完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产业发展到今天有过规划吗? 赵本山:我没有任何设计,都是凭着感觉,一步一步自然过来的。我(现在)只是想把那个基地弄成全国最好、最漂亮的,将来我们学院的大学生能在那里多拍拍戏。 今年10月,赵本山的影视基地将会全部完工,在这座被赵本山认为是全国最大、最好的影视基地里,不但承载影视拍摄的任务,还是二人转的表演场所,本山艺术学院学生的实习场所,更是漂泊已久的辽足队员的家,给人感觉,它更像是一个庞大的赵本山“收容所”。(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