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企用工难存在3大症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11:52 南方日报

  专场招聘会仅25%求职者达成用工意向

  民企用工难存在3大症结

  6月17-18日,惠州市中小企业局和惠州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了2005年民营企业人才交流大会。据统计,共有250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另有130家单位委托人才市场代理招聘,在网上发布260多家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共1400条。招聘会共吸引2800余人进场求职,其中25%的求职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用工意向。

  假设1400条招聘信息,只提供1400个工作岗位(实际上,1条招聘信息可能提供的岗位通常多于1个),那么,25%的意向说明,在企业提供的全部岗位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工作机会无人问津。

  “一场招聘会下来,就有25%的求职者达成用工意向,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人才市场管理中心负责人认为,对招聘会的主办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三方来说,在这次招聘会上,只有企业一方没有达到自己的预定目标,民营企业“用工难”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症结一

  工资待遇偏低 劳动强度偏大

  这位负责人分析说,政府部门为解决“用工难”已竭尽全力,民营企业自身的一些问题,是造成“用工难”现象的症结所在。

  首先是工资待遇。据惠州市人才市场管理中心了解,目前,一名普工在长三角地区的月工资已经达到1200元左右,但在珠三角的民营企业里,同样的工种,月工资一般不超过1000元。从各地公布的最低工资保障数据来看,珠三角的工资水平也低于长三角。

  “珠三角普工工资与10年前相差不大,各地都有微调,但幅度远远不够。”这位负责人总结道,“不是没有工人,而是看到你那个工资,人家就不愿意来。”

  与工资待遇偏低相对照,珠三角地区民营企业员工的劳动强度是偏大的。以惠州为例,这里存在着要求员工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的民营企业。有工人反映,如果不加班,他们的月收入将只有四五百元。

  更说明问题的是,内地省份如湖南、四川的普工工资水平已经直追珠三角。“同样是六七百块钱,员工们为什么要选择消费水平更高的珠三角呢?”

  症结二

  不尊重员工劳动

  第二个症结是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从总体上来说,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用工环境是比较差的。不少企业管理不规范,工作、食宿条件简陋,没有为员工提供必要的业余生活,谈不上有什么企业文化,侵犯员工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说明,部分民营企业并不尊重员工的劳动。

  “三合一”工厂的存在就是一例。所谓“三合一”工厂,指的是生产、仓储和住宿都在同一栋建筑内部的情形。“三合一”工厂是不合法的,但它们在珠三角地区并非罕见。另外,有民营企业推行所谓“封闭式管理”,“不让工人出来”,这就不仅仅是管理不规范,简直就是对人的侮辱了。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的“民营企业家”、汽车大王福特就认识到,工人不仅是生产者,更是消费者,所以,他首创了“5美元工作制”,每天给工人发5美元的高工资,从而把自己的员工变成自己产品的消费者,让他们也买得起当时价格为200多美元的福特汽车。福特此举改变了美国资本家的用工观念。

  一位前来求职的来自江西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说:“为什么我们的民营企业家至今还认识不到这个道理呢?我看就是,他们缺乏对劳动的尊重,蔑视员工追求幸福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症结三

  只想用人不愿培养人

  第三个症结与这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关系密切。据惠州市人事局人才市场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不少民营企业对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希望招聘的人“来了就能用”,不愿为他们的成长支付必要的成本,所以,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要求,这对应届生就业很不利。

  这位负责人认为,企业只想用人,不愿培养人,这种观念应该转变。

  “有人担心自己培养的人最后跳槽,这样考虑问题就比较自私了。”他说,“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而培养人才,让员工在工作中成长,本来就是企业必须负担的成本。”

  以上三种因素,造成部分民营企业“用工难”现象迟迟难以缓解。惠州市人事局人才市场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政府部门将会继续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企业本身也应该作些反思了”。

  本报记者 王小飞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