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3名精神病患者制造5人被杀的“恐怖七日”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12:17 兰州晨报 |
天水3名精神病患者制造5人被杀的“恐怖七日” 谁来为疯人犯罪埋单? 2004年8月14日,精神病患者徐和平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持刀行凶,致使1名儿童死亡、两名重伤、15名受伤。案发后,精神病患者犯罪一度成为一个焦点话题。 近十个月后,当人们渐渐淡忘那起事件时,天水市却又频频发生精神病患者残害无辜的悲剧,一个个原本安宁的家庭,顿时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案件频发 今年以来,天水市精神病患者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其中5月21日至27日被天水市公安部门无奈地称为“恐怖的7天”。 惨案①陈某打死嫂侄5月21日凌晨7时许,麦积区渭南镇渭西村的王老太出门倒垃圾,被邻居陈某(疑似精神病患者)冲上去一脚踢倒,众村民见状,急忙上前劝阻,陈便回到自家院子。之后,陈操起顶大门的木杠,推开嫂子居住的房门,将28岁的嫂子和8岁的侄子打倒在地,后两名伤者因头部多处裂伤、呼吸循环终止而死亡。 惨案②儿子砍死父母时隔33小时后,悲剧在秦州区皂郊镇皂郊村金某家再次上演。 5月22日,身受癫痫病折磨已有数年的该村村民金某,因觉得父母亲对他不够好,对其父母大打出手,之后又手持木墩、铁锨在父母头上乱砸乱砍。让人痛心的是,其64岁的老母当场被活活打死,其父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后,于23日零时死亡。 惨案③父亲杀害亲子5月27日清晨6时许,秦安县五营乡蔡河村村民发现一小孩死在本村一旧庙附近。 经警方调查发现死者之父宋某有重大嫌疑,之后,宋某被抓获。据宋某交代,当日凌晨1时许,他用镰刀将亲生儿子杀害。经调查宋某平时性格孤僻,精神很不正常。 短短7天,5个鲜活的生命突然从我们身边消失,3个家庭陷入深深的伤痛之中。而制造这些伤痛的,却均涉嫌患精神病。据了解,近几年来,天水精神病患者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执法难题无法量刑赔偿困难 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此外,《民法通则》第13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或限制民事行为的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见,这种责任不可能是杀人偿命,而只能是因监护失职而给予受害者一定的经济赔偿。然而,现实中,精神病患者基本没有经济来源,其监护人本身就是精神病患者的连累者,生活一贫如洗,因此,相应的民事赔偿很难落实。 2004年10月,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双闫村村民伏某在遭遇妻子车祸身亡的沉重打击后,导致精神失常。 11月10日,他手持斧子将同村3人砍死、两人砍伤,后又用斧子在自己头部砍了数十下,架起玉米秆点火自焚,后被群众解救出来。案发后,伏某被鉴定为患精神分裂症。这就意味着伏某无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对他亲手残杀的3条人命不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如果不承担刑事责任的伏某重新回到家中,该村村民的人身安全将如何得以保障?为此,受害人所在村的100余名村民曾多次联名向秦州区政府上书,强烈呼吁公安机关不能将凶手放回。案件思考谁为精神病患者犯罪埋单? 精神病患者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暴露出其在监护、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究竟该由谁来为精神病患者犯罪埋单呢?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对于精神病人,“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必要时由政府强制治疗”。然而,现实中,精神病患者家庭大多经济条件差,不但无力为其治疗,而且连最起码的监管都难以保证。于是,精神病患者无罪释放后,大多数仍要继续“作案”。于是,如何来监护管理和收治精神病患者,做到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不危及社会公共安全,这是摆在政府部门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6月13日,记者就此事采访天水市相关人士时,他们表示,就目前天水市的经济状况而言,还拿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记者了解到,双闫村村民伏某杀人并被鉴定为精神病患者之后,于2004年12月17日入住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花费近2万元。 医院因医疗费问题,曾两次将其送回秦州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在公安机关的申请下,秦州区政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了伏某的治疗费用。最后,由区民政局负责,将其暂时安置在天水市复转军人疗养院。 最后,就如何防范精神病患者犯罪,天水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说,关键是各有关部门必须履行职责,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真正把预防工作做深做细,尤其是农村派出所,要结合辖区安全保卫工作,主动深入农户家中进行治安大排查,发现苗头及时化解,做好精神病患者的防范控制工作。预防措施出台《规划》干预“患者” 值得欣慰的是,《甘肃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5年-2010年)》日前已出台。 该《规划》指出,我省30多万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仅有少数住院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在社会上流浪,且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普遍。 《规划》要求,到2010年,要遏制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的上升趋势;到2010年,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要降低到12%;到2010年,妇幼保健机构医护人员的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率要达到50%;普及老年性痴呆、抑郁等老年期精神疾病知识,降低老年期精神疾病危害;建立重大灾害后精神卫生干预试点,开展受灾人群心理应急救援工作,到2010年,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中50%获得心理救助服务。 本报记者王兰芳通讯员李斌(来源:兰州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