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视点:国学院重振国学还是大山生小耗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17:44 人民网

  编者按:当今社会,一边是网络涂鸦文化、时尚文化甚嚣尘上,一边又是传统人文精神归位和国学热的呐喊。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成立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论争。国学家钱穆早在80年前就说过:“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在今天,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把拯救民族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支柱的希望,寄托于“重振国学”。虽然可能国学是一门与现代经济生活日益格格不入的学问,但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国学的文明薪火能得以保全与流传。毕竟,国学是我们的传统,对我们来说始终具有精神脐带的意义!

  重振国学:新闻事件

  为适应当今中国人文学术和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将组建国内高校中的第一个国学院,首期国学班将于今年9月正式招生。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29日说,人大国学院将直接承担国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将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人大聘请著名红学家冯其庸为国学院院长。国学班学制为6年,采取本硕连读的方式,毕业后可直接获得相关硕士学位。

  >>>>

  推荐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宣布正式成立,来自香港孔教学院的院长汤恩佳在成立大会上做了《儒教对中国的伟大贡献》的学术报告。“儒教研究中心”的成立可能会导致外界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对儒学的一种夸大。但他表示,“儒教研究中心”将把儒教问题的研究放在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之下,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之一贯性以及儒学与民族生命存在之内在性出发,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

  >>>>

  推荐阅读:

  重振国学:学者论争

  国学今日衰微现状是源于外部压力还是内部因素?

  当代中国是否需要重振国学?

  国学复兴真的指日可待?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

  披沙拣金:衡估国学的价值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呼唤国学、重建国学,首要的前提,是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认识国学、理解国学,对国学的内涵、性质作出准确的把握,对国学的价值、意义作出科学的总结。

  百年悲欢:反思国学的失落国学的价值与意义毋庸置疑,国学对现代文明建设的作用无可替代,然而,近百年来,国学的际遇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国学的地位由社会意识形态的巅峰迅速向下滑落,长期沉沦在遭否定、受针砭的尴尬境地。

  回应挑战:走向国学的重建重建国学、振兴国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当在实践中积极摸索,随时调整,逐步完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允许多样化,允许讨论和争议,由历史来检验,由社会来评判。我们坚信,只要秉持正确的理念,投入积极的努力,运用恰当的方法,那么,国学的振衰起弊、继往开来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

  >>>>

  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几乎全部是以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群星璀璨,大师辈出。所谓这个运动摧毁了中国文化和造成中国文化断裂等种种流言蜚语,是少数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情绪宣泄。

  设国学院不是坏事;也不必担心偌大的中国一年才几十个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过,看了上述材料,人们应该信服:惠及莘莘学子的更好措施是加强中学语文教育。

  在现代化的国家中,文化取向是公民的私事。如何选取学科生长点、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都是学者应有的自由,也是教授、研究员应有的能力。行政干预,有害无益。历史已经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教训。大权在握的学术官员应该以史为鉴。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

  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恢复文化自信的需要。

  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有助于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

  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探索新型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的一种尝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袁济喜:

  >>>>

  “五四”时代那些批判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思想家与文学家,虽然言语颇多偏激之处,但是他们的国学根基却是异常深厚的,比如鲁迅与陈独秀的国学根底,是现代那些动辄以批判传统为乐事的人所无法比拟的。他们惟其古学根子深厚,所以批判尽管不乏片面,但是却很少在常识上出现失误的。相比之下,现在许多批判国学不遗余力的人却难以使人感到心服,因为他们缺少起码的国学与传统文化的根基,使人不免怀疑他们的批判到底有多少根据与价值。也因此提出一个值得今人深思的问题,批判国学,是否需要“准入资格”?

  上海学者徐来:

  >>>>

  纪校长认为,是外部的压力,而不是国学内部的因素,决定了国学的命运。在这个基础上,“国学派”只需要通过办国学院这样的方法,将外部压力抹掉,国学复兴指日可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亦指日可待了。事实上,正是国学自己,而不是其他人击败了国学。

  北京评论家童大焕:

  >>>>

  其实,任何国家、民族和地区,任何时代,都有其不同的代表主流文化和精神的意识形态。人大尽管开设了国学研究院,却并没有把国学强制为全民意识形态的国家强制力。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国学成为新的国家意识形态。有了这个基本的态度,再来看国学,就要超脱得多。

  百年来,人们对待国学,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主流是对它的全盘否定,且以五四新文化激进主义为高峰。另一种,则是对它寄予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把它视为挽救当下社会道德滑坡人文精神缺失的良药,甚至把它作为拯救人情冷漠、环境恶化等“西方社会病”的救命稻草。

  >>>>

  推荐阅读:

  重振国学:百姓视角

  重振国学 学者热情百姓平淡

  重振国学 应该从现在做起

  重振国学 是另一场文化启蒙

  >>>>

  继承国学精华,就是读千古美文。现在,年龄很大的人或许是出于怀旧,在读古文;年龄很小的小学生也读古文了,但他们一是不可能理解里面的思想,二是不经常读;而最具活力的中青年人则没有多少人读古文。他们对博大的中华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许多人出现精神迷茫不足为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个宏观的大问题,与个体的命运联系得不太紧密。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对追求时尚生活方式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

  文明新的跃升,孕育于其母体的再度振兴

  复兴国学,是对过去的还债,也是对未来的积财

  国学研究缺乏一个平台和论坛

  我们不做,谁来做?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去做?

  >>>>

  西谚有云,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说的是一个边界的问题———每个人、每种知识、每种思想和文化,都有着自己进退举止的范围。孔夫子说过君子不逾距,也说过进退有度。这个“矩”和“度”,固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就是该知道边界在哪儿。“国学”的问题、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问题,在学术的范围内、在小圈子里讨论,有其价值和意义;然而,一旦超越了这个“边界”,以“国学”防SARS、反腐败,只能是一个笑话。

  >>>>

  事实上,只有在鸦片战争150年后,当后工业社会的一切残缺将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弱点暴露得足够充分时,中国人才真正地获取了一种自信心。一种文化自觉!———只有当我们全面经历了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全球化的痛快洗礼,被带到一个追求极限增长几至末途、物欲至上、生态毁灭的时代,我们才有机会停住一个世纪的匆匆脚步,回头打量一下这个地球上的另一些文化,思量它们所可能蕴含的合理性。相信正是这样的背景,构成了以国学复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热的深层逻辑。

  重振国学:关于人大国学院的讨论

  办国学院是不是国学“大跃进”?

  办国学院能否修复历史记忆?

  人大国学院能否成为一种榜样?

  >>>>

  振兴中国文化也好,兴办教育也好,首先要老老实实做学问,拿出令人信服的学术领袖来,而不是作秀。如今企业包了国学院毕业生的话放出来,是否有其他国学院也要上马呢?各大学如果看着这个彩头,一起来个国学大跃进,几年后吃苦的,怕还是那些荒废了青春的毕业生。

  >>>>

  从历史回到现实,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与上个世纪初相接近的转轨阵痛期。人民大学的“国学研究院”重提国学,重建学科,如果说为了平衡自身心灵的需要,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但如果为了重建兼容并包的中华新学术、新文化,那就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熔铸旧学,“兼合新识”,不拘执,不虚妄。如此,国学或可“苟日新,日日新”。果如此,像“恢复历史记忆”这样的宏大叙述,要不要,也就在两可之间了。

  >>>>

  所谓“借鉴”,实际上还是体现了国学派对融入世界文化的不甘心,要用个“借”字表示内外有别。一些自称是文化保守主义的知识人,明明同时受了西方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却也要挖空心思表明这些影响属于“借贷”之列,而中国文化才是自己的根本。带着这种传统弘扬国学,笔者怕是“国学院”会变成一块文化上的“自然保护区”,与现实的世界越来越不搭界。

  >>>>

  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透露,国学院准备设立讲座教授,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只要卓有成就就请来做讲座。他们准备采取特殊的招生方法,甚至打算申请设立国学学位。这些计划都很富有挑战性,让人期待。但让人不解的是,当记者问到学生的就业,校长表示大型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合资企业都需要国学人才,他们可以制定企业战略、写作政府文书;当记者问到国学院定位,校长又说为了接续文脉、整理国故,现在就业市场上太多大路货,他们培养的是高层次人才。其实,绝大多数大学都不会以培养“大路货”为己任,大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国学院这个大山,是否也会轰轰烈烈地生个小耗子呢?

  调查

  您认为目前最切实可行的重振国学的方案是?

  开设小学、中学、大学的国学必修课程在国家大型考试中设立国学修养综合试卷更多的高等学府成立国学院培养专业国学研究者整理出版经典的中华古籍开展普及阅读活动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