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吕其明:“红旗”引导谱新曲(名人专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03:1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吕其明:“红旗”引导谱新曲(名人专访)(图)
吕其明为孩子们上音乐课

  5月8日晚,俄罗斯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前夜。中国驻俄使馆内,《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旋律,飘荡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俄罗斯老战士代表相聚的一刻。恰在同时,捷克布拉格的舞台上,中国名曲《红旗颂》也在回响……此时,创作这两部作品的著名作曲音乐家吕其明,却在上海江宁路的那幢老楼里酝酿新曲。

  父用生命燃明灯

  笔者:您的《红旗颂》等佳作被中外乐团重温了无数遍。我们很想知道,您本人的经历,跟这些表现宏大历史主题的作品,有着怎样的联系?

  吕其明:我这一生,从激烈的战火中走过来,经历了不少风雨和考验。60多年前我加入新四军,见证了艰苦、惨烈的反法西斯战争岁月。在这段人生旅途中,身边的战友、亲友,激励过我的前辈、导师不知有多少,我真切地感激他们。但要问对我人生有决定性影响的人,那是我的父亲。

  父亲是1925年从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的。抗战爆发时,从事教育工作的他,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为家乡的“江北游击纵队”募集军需粮饷。虽然那时我还很小,但父亲坚定而忙碌的身影,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1939年,第二次国共摩擦初显端倪,父亲也上了国民党追杀的黑名单。我还记得,一个漆黑的晚上,我是在极度恐惧中跟随父母逃离家乡,来到新四军驻地的。第二年,父亲鼓励我加入了新四军文工团。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新四军7个师为防国民党部队包围,全部由安徽向山东撤离,身染重病的父亲不能跟随大部队,化装成平民沿长江转移,由于叛徒出卖,父亲身份暴露,在过江时被敌人包围。最后,牺牲在敌人的刺刀下,当时43岁。

  那年我才15岁。父亲的牺牲对我人生的冲击是巨大的,他没有留给我什么话,但是,在传来的《绝命诗》中,他写道:“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这一切无不让我身心共振。作为革命者的信仰,没有比这更直接,更具有震撼力。父亲,是我人生永远最亮的明灯!

  情到沸腾谱“红旗”

  笔者:1965年,您是如何扛下写作《红旗颂》这副担子的?

  吕其明:那年春天,上海之春开幕式需要一部大气势的新作。老一辈音乐家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黄贻钧点名将创作任务交给我。当时,我在他们那一群人里还属于小字辈,既激动于他们对我的信任,又害怕我是否能写好这个东西。但前辈音乐家没给我“退路”,我不能推却。

  笔者:您在一周之内便把对红旗的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您?

  吕其明:对红旗的深厚感情!整整一周时间,我辗转在历史与现实之中,在理智与感情的碰撞中,试图寻找一个表现“红旗”主题的最适当的切入点。不到200个小时内,往事如同电影般一幕幕在我眼前闪现。父亲、亲友、战友,战场上残破却高扬的旗帜……

  我忽然找到了那个最辉煌,却也最人性的切入口———天安门广场国歌嘹亮,礼炮齐鸣,人涌如潮,红旗似海。那种凝铸了无数灾难和伤痛的极致的绚丽,那爱恨交织、血火相融的圣洁的红色,使我心中升腾起一种从黑暗走到光明的复杂而喜悦的情感。

  血染的战斗红旗和天安门的胜利红旗融合成了一个伟大而崇高的形象。那一刻,我热血沸腾,夜不能寐,思想、灵感、激情源源而来,音符在脑海中闪动。我不能不动笔了。和着泪水和汗水,《红旗颂》初稿写成。

  1965年5月,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著名指挥家陈传熙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管乐团联合演出了这部作品。试演后的艺术讨论中,老一辈音乐家们给了我宝贵的意见。后来我果断地删掉了两章,就是受到了他们的启发,让这部作品更凝练、精湛。

  不辱“使命”写人民

  笔者: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近年还在为诸如央视纪念建党80周年大型纪录片《使命》等大部头作品配乐。是什么在支撑着您?

  吕其明:40年走过来,很多作品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过来给了我更多启迪和顿悟。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人心是最权威的裁判员。越是扎根民族土壤的作品,越富有艺术的生命力。我不求《红旗颂》笼罩什么耀眼的光环,只要它伴随时代的脉搏跳动,融入社会的和鸣,并被广大听众所接受,所喜爱,所钟情,这就是我的希望和追求。他们的认可与赞许是我最大的欣慰,也是对我最高的褒奖。正因为如此,为祖国,为人民而写作,对我来说,绝不是一句过时的口号,而是终身的崇高天职和神圣使命。

  笔者:您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吗?

  吕其明:1990年离休以后,我选择了为一些大题材电影、电视剧谱写旋律,比如《焦裕禄》《巨人的握手》等。目前,我正在用相当多的时间整理对我人生有意义的交响曲集成《吕其明管弦乐作品选集》,预计在明年2月出版。

  吕其明小传

  吕其明,安徽无为人,1930年5月生。作曲家,现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创作交响诗《铁道游击队》、随想曲《霓虹灯下的哨兵》、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大夫》等10余部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300余首。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6月21日 第二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