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古往今来甘家院(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03:1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古往今来甘家院(组图)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

  过去游南京,总是抓大放小,光中山陵就去过三次。最近才有幸在秦淮河附近的偏僻小巷中,细细品味了一下南京保存最好的明清故居甘家大院。

  甘家大院现在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在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甘熙之父甘福所造的“友恭堂”。甘熙是晚清著名文人,曾任礼部及户部官员,此人著述颇丰,很有名望,大院至今雅称为“甘熙故居”。这片古宅院有300多间,按当时皇家规定,民宅不许与王族匹敌,不能超百间,只能称“99间半”,这就是合理的“漏报”了。

  那天我们一进那古色古香的大门,就见一帮老者正在门旁一间屋里习唱京剧,文武场具全,甚是热闹。而后犹如翻阅一本古书,逐一看了原汁原味的门厅、大厅、内厅、主人房、佛堂、洞房、儿童房、小姐闺房、文人书斋、厨房等等。不同房间里那种或深沉、或豁亮、或内敛、或卑微的气氛,那许多风情万种的木雕、石雕、砖雕,使我们感受到清末民初都市中产阶级浓郁的民居文化。尤为引人入胜的是,近百种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在这里得到了鲜活的展示。

  大宅门里故事多

  民俗博物馆女书记尹晓华,帮我们解读了许多甘熙故居的“门道”。南京夏天是“火炉”,所以故居构造非常注意散热、排水和通风。整个故居有35个天井,32口井。天井四侧屋顶向内倾斜,既减少瓦面排水量,又使内室接受日照,还有“四水归明堂,肥水不外流”的寓意。故居中轴线上功能各异的厅堂,渗透着长尊幼卑、男尊女卑、嫡尊庶卑的封建宗法观念。在中轴线两侧则专门设有“火墙”通道,供仆人走路,又起消防作用。

  甘熙故居有许多凄美的故事。甘家素以戏曲音乐世家闻名,经常和梅兰芳、奚啸伯同台演出的名票爱新觉罗·溥侗就流连于此。在故居中还有一处严凤英居室,解放前少女严凤英因不堪凌辱逃至南京卖艺,甘家25世孙甘贡三之子甘律与之相识相恋,甘贡三毅然顶住社会压力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严凤英在大院里向族人学习京剧、昆曲、话剧,将其唱腔、身段的精华吸收到黄梅戏中,技艺大为精进,到1954年全国戏曲汇演,一曲“天仙配”风靡了全国。解放前国民党溃败去台湾,一些人劝甘贡三同行。甘老先生说:“共产党得人心,我为何去台湾?”他不仅人未走,1951年全家百余口还让出祖宅,帮助政府安置军队家属,搬出时未带一桌一椅、一字一画,还把珍贵藏书集中3卡车交给国家,其中宋版《金石录》几经辗转收藏到北京图书馆,当时的文化部长郑振铎视之为国宝。

  守护经典民居,活化艺术瑰宝

  近年来国家对经典民居的保护给予很大重视,人们日益认识到古民居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综合文明结晶。2001年国家拨款1000多万元对甘熙故居进行了“修旧如旧”的彻底维修。

  如今的甘家大院,不只有古寂幽深的既往,更有着欢声笑语的现在。“凯风吹至石头城,北海波光照眼明。坐看百花齐放蕊,满园硕果意欣然。”这是1963年南京22个门类民族、民间艺术应邀到首都举办展览时,郭沫若看后欣然题写的一首诗。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赢得了国家领导人和32个国家的外宾及归侨的赞赏。

  改革开放后,南京民俗博物馆毅然担当起复兴传统文化的重任,许多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被请进了博物馆。我们在一间间民艺展览室里看到,老艺人正在给观众做着精彩的现场表演,有的还手把手向一些小朋友传授技艺。南京民间魔术家王祯卿老先生为我们表演了一个绝妙的“手彩”;张苗老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他那美丽的葫芦彩绘,耄耋老人时光正襟危坐,展示了苍劲的书法功力。接下去还有民间国画、烙画、指画表演,有京剧脸谱展览、京昆票友研习活动,有皮影戏、抖空竹,有现场作画和剪纸……一时间犹入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等到你走饿了,恰好有一位民间美食家王毅老先生做的南京地道小吃,花10块钱可以品尝十几种风味食品,实在是吊人胃口!

  在这里,我们看到博物馆管理者不仅守护了一个经典的故居,更活化了诸多的艺术瑰宝。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在这里不只是静态的展览,更有着动态的传承。在老艺人们泼墨挥毫、口到手到、现身说法的演示中,不仅为游客增添欢乐,启迪智慧,而且把那些古老而精妙的传统文化,如点点春雨播撒给新生代,使他们更加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尹书记告诉我们:这些杰出的老艺人,一生中用精巧的构思和灵巧的双手,留下了只有中华民族才拥有的民间艺术。他们多年来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艺术家园。长期在这里活动的秦淮制嗡世家“荣记老牌竹鸣堂”传人孙光辉,为了传承祖业,多次放弃了就业机会,忍贫耐苦将“抖空竹”民艺继承下来,各国游客来看他的表演时无不为之叫绝。

  现在,这些老艺人在这里得到良好的照顾和尊重。80多岁的书法家时光老先生原来在街头卖字谋生,馆里专门给他安排了住房,请他进馆来展示和传授书法。对这些进馆展示绝活的老艺人,馆里一律以老师称之,免费安排午餐,观众收购其作品,有收入一律归己。有一工艺公司的主管来参观时,责怪一位老艺人:你为何到这儿来?这位老人说,我在你们那儿是“卖艺”,你们叫我“王老头儿”;我在这里被称作“老师”,我的手艺被尊为民间艺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6月21日 第七版)
古往今来甘家院(组图)
福禄寿喜砖雕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