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敏感与精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08:12 人民网

  敏感,是指对外界事物或现象作出反应的灵敏性。说一个人比较敏感,往往是说他有敏锐的眼光、敏锐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

  从事新闻工作要讲敏感:既要有新闻敏感,更要有政治敏感。所谓新闻敏感,是指对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点工作等值得报道的事情,能够从新闻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所谓政治敏感,即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是指能够从政治的高度来审视和分析。没有新闻敏感,就不可能及时地发现和捕捉新闻;没有政治敏感,就不可能有力地深化和升华新闻。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才能采写出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并重的精品。

  一、敏锐地抓重点,紧扣大局出力作。作为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这是“政治家办报”这一党性原则的集中体现。就是要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来抓重点报道,采写出有力度和深度的作品。

  我曾撰写或参与写作和策划的一些重点稿件,就是紧扣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的。

  例如,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发表的《“煤城”正在变成“生态城”》、《发展生态经济重现碧水蓝天》、《依托“一线两带”打造投资新热点》、《铜川铝电煤联营向西北“铝城”迈进》、《铜川努力实现煤炭资源多层次转化增值》、《铜川:以市场机制提升城市功能》、《铜川千余棚户区和滑塌区居民喜迁新居》、《铜川善用舆论监督促各级为民办实事》等,就是紧扣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的重点报道。其中,在《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重点报道10余篇。介绍铜川市“运用市场机制盘活闲置资产,改造老市区”经验的深度报道《铜川:以市场机制提升城市功能》,在《人民日报》2005年5月29日“国内要闻”版显著位置刊登。《陕西日报》在2005年6月9日头版头条发表长篇述评《铜川善用舆论监督促各级为民办实事》时,加了编者按,对“铜川市委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学会运用舆论监督,善于运用新闻媒体监督推动中心工作”的经验予以点评推介。这些重点报道,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突出地宣传了市委、市政府谋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和新局面。

  再如,先后撰写发表的系列评论员文章《五论加快40项兴铜工程建设》、《市区二马路改造工程成功启示录(之一至之四)》、《三谈“西部大开发,我们缺什么”》、《三论学习李云南,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八谈实现铜川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等一批重要评论,也都是紧扣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配合全市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的,获得了陕西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等全省、全国性奖。

  还有,曾经作的两项策划,也体现了敏锐性和大局意识:一是199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之后,提出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四句话作为四个标题,在《铜川日报》推出四篇评论员文章,在《人民日报》之前刊发了与《人民日报》同样题目的文章。作为地市党报,与党中央机关报在宣传重点和口径上不谋而合而且先行一步,正是政治敏锐性和大局意识的体现。二是1995年新年伊始之际,参与策划和撰写了《深入农村》等系列社论。这组社论的题目《深入农村》、《深入企业》、《深入市场》,是从江泽民同志当时视察天津的报道中敏锐地捕捉到的,是全党和全国要抓的关乎全局的重中之重的工作。社论发表后,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报刊之友》杂志对此给予赞许,认为很有特色。

  在实践中体会到,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就有可能做到抢先一步抓新闻、采新闻、写新闻。例如,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失利,当时正值国庆节来临,我以《满怀信心奔向明天》为题,撰写发表了国庆社论,结果,与同一天刊发的《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国庆社论的题目几乎一样。

  二、敏锐地抓热点,正确引导出佳作。热点引导,关键是要遵循“帮忙不添乱、不升温”的原则,要冷思考。冷思考,才能写出导向正确的好的热点报道。

  我曾写过两篇言论,就是触及热点问题的:

  一篇是抨击“见死不救”这一社会现象的,是为《铜川日报》1993年8月20日第一版通讯《大道无言》配发的署名评论。见死不救,是人们经常遇到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经常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依托《大道无言》这篇通讯所提供的事实,连续写了三篇言论:《医治冷漠的灵魂》、《冷漠杀手应治罪》、《高扬见义勇为的大旗》,在《铜川日报》头版刊发,把文章的侧重点放在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上,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见死不救”这一阴暗面,这样就不会产生“坏人作恶,英雄献身,路人旁观”的负效应,就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其中,《医治冷漠的灵魂》获得了陕西新闻奖。

  再一篇是有关反腐败的,是读《陕西日报》1995年7月11日第二版马根旺一案报道的有感而发之作。反腐倡廉,是热点问题,对此应该如何看待和引导?从马根旺一案报道中看到,这位走向腐败的县委书记的“检查”,是很有典型性的反面教材,能引发人诸多思考,便以《读马根旺的“检查”》为题,写了一篇1600多字的署名文章,提出了必须继续改造世界观;净化自己这个“小气候”;医治腐败的“慢性病”三个小观点,针对性比较强。文章没有对腐败的危害性大肆渲染,而是重在如何反腐倡廉上,使人们在正视阴影的同时,更看到阳光,对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充满信心。这样的热点引导就能起到“团结、稳定、鼓劲”的作用,不会添乱。这篇文章,在《铜川日报》1995年7月18日第三版发表后,被《陕西日报》转载并被评为该报“三秦论语”专栏征文好稿件,还获得了陕西新闻奖。

  三、敏锐地抓特点,精选角度出新作。看一个记者是否具有新闻敏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他是不是善于抓特点:从哲学上讲,就是能否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视角上讲,就是能否捕捉到最抢眼的亮点。抓住了特点,才能抓到富有新意的题材,才能抓出新角度,也才能采写出鲜活的典型性强的时代特征鲜明的好新闻。

  在此,以参与采写过的几件获奖作品为例,试作分析:

  例一,1995年,在《铜川日报》头版头条发了一条消息,主标题是《铜川矿务局15000多名职工不再吃煤炭饭》,报道的是铜川矿务局这个国有大型老煤炭企业,在矿井衰老、负担加重的背景下,克服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阵痛,立足煤炭,以改革精神发展第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所带来的新变化,这个新变化集中地体现在全局有15000多名职工“分流转产”上,虽然不再吃煤炭饭,但却冲出了困境。报道铜川矿务局这样一个大企业,可以列出若干个选题,可以选择许多角度,但当时感到以“分流转产”为选题,从“15000多名职工不再吃煤炭饭”这一角度切入来写,抓住了这个勇立改革潮头的煤老大的特点和亮点,这一点最有新闻价值,最抢眼。这条消息在《铜川日报》1995年10月31日头版头条刊发后,被《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西北信息报》等省级媒体转发,并荣获陕西新闻奖一等奖。

  例二,1996年,采写了一篇小通讯《两代人的瞬间》,写的是三里洞煤矿一位老矿工的儿子,在广东打工期间,跳入洪水中救人而牺牲;这位老矿工前往办理儿子的后事,将当地政府给他发的2000元慰问金全部捐献给那里的希望工程,资助失学儿童。儿子与父亲这两代人:一个舍己救人献出了生命,一个捐资助学奉献了爱心,他们在一瞬间作出的壮举和义举,凝聚着和升华着时代呼唤的精神——无私奉献,这是这个真实的故事中最感人的一点。于是,便有了《两代人的瞬间》这个角度独特、题目新颖的报道,在《铜川日报》1996年5月17日头版头条刊发。这篇人物通讯篇幅不足千字,但短得有特点、有新意,在陕西新闻奖评比中以“新”以“特”取胜,被评为二等奖。

  例三,2001年,创作了展现全国先进典型郭秀明风采的报告文学作品《凝望青山》,在《铜川日报》2001年11月28日副刊版头条刊登。这篇报告文学,使人对郭秀明这一典型人物有了新的认识:除了让人感到郭秀明形象光辉而高大,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以外,还以平实的心态走近郭秀明,原汁原味地“求证”出一个鲜活得让人亲近的郭秀明,使人看到郭秀明原来也活得很精彩,很有魅力。这篇报告文学,是对典型宣传的一种新的突破,因其视角新、有新意,荣获了当年度陕西新闻奖副刊作品一等奖。

  例四,2002年,采写了长篇通讯《从私营企业主到村支书的人生追求——记耀县石柱乡马咀村党支部书记李云南》,塑造了一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先进典型。这篇通讯,讲述了李云南实现从私营企业主到村支书这一人生追求的感人事迹:他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依靠党的富民政策,艰苦奋斗,善于经营,发展成为拥有千万资产的私营企业主,率先富了起来。富裕之后怎么办?他毅然返回家乡,先后垫资188万元,帮助村里发展,带领村民脱贫,短短三年时间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设成了文明富裕的小康村,以此来回报党、回报社会、回报乡亲。他以党员带头致富,又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篇通讯2002年8月3日在《铜川日报》、《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同时首发。从8月6日开始,按照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陕西日报、省电视台、省电台、三秦都市报、华商报等省上十余家媒体深入马咀村采访,在显著版面、黄金时段报道了李云南的先进事迹。后来,又引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的关注,作了突出宣传。这篇典型报道,因为精选了李云南“从私营企业主到村支书的人生追求”这样一个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报道角度,捕捉到了李云南“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这样一个最抢眼的亮点,所以富有新意,被评为当年度陕西新闻奖唯一的超长通讯一等奖。

  例五,2002年,采写了反映全国“十杰”教师、铜川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赵文忠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创新之树常青》,在《铜川日报》2002年9月17日头版头条刊登后,被《陕西日报》以《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为主题在9月24日头版头条转发,被新华社10月19日播发,获得当年度陕西日报社好新闻一等奖。这篇通讯,抓住了赵文忠先进事迹的最大特点——教学创新,宣传了赵文忠让教学充满激情、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充满活力的教学创新经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此外,采写的消息《“煤城”正在变成“生态城”》、《既当“老板”收租金又当“雇工”领薪金榆舍村人巧扮致富“双重角色”》、通讯《叫声大哥泪花流》、《人间最美是真情》和撰写的言论《“没问题”的问题》、《不快也是退》等,也都是注重抓特点、选角度的新闻作品,在全省、全国获了奖。

  从上述敏锐地抓重点、抓热点、抓特点的新闻实践中,可以看出,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对于出精品至关重要。因此,要注意培养和增强新闻敏感、政治敏感。

  培养和增强新闻敏感、政治敏感,要做到“四多”:

  第一,多学习。既要学习新闻知识,更要学习政治理论,尤其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也就是要在打好思想政治根底和业务根底上,老老实实地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鉴别力,更加准确地把握最新动向,才能从新闻的角度更敏捷、更娴熟地捕捉最新信息。

  第二,多观察。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现象,要多留心观察,使目光不断敏锐,具有愈来愈强的穿透力和洞察力。

  第三,多思考。学习、观察,最终要上升到思考这一理性认识上。多思考,就能使大脑保持敏锐、深邃而富有活力,就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更快更准地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重点和特点),采写出的新闻报道也才能具有政治高度、哲学思辨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四,多调研。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做调查研究,这是培养和增强新闻敏感、政治敏感的关键所在。高高在上,沉不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敏锐的洞察力。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善于做调查研究,紧扣时代脉搏,倾听群众心声,这样,就能够采写出更多的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新闻作品。(作者是陕西省铜川日报社副总编辑、主任记者)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