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今夏乌鲁木齐百姓文化娱乐活动档次高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10:32 乌鲁木齐晚报
今夏乌鲁木齐百姓文化娱乐活动档次高了(图)
  南湖广场的大银幕电影每天都吸引众多观众。入夏以来的持续高温,让乌鲁木齐市民们又将度过一段“火热”的日子,而今年在各个公园、广场和社区开展的丰富多彩,参与人数众多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档次高了,内涵更丰富了,让这个炎夏透出几分快意和清凉。

  新建成的南湖广场上,每天傍晚后都人流如织。超大屏幕电影,怀旧的老电影都吸引了无数的观众。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家人泛舟而行,体验水乡情趣。孩子们在橡皮城堡里撒欢,青年们在台球桌前一试身手,老人们学学跳舞唠唠家常,偌大的广场,多样的活动内容,让男女老少都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人民广场在保持了自己传统的群众娱乐活动的基础上,今年又大张旗鼓搭建舞台举办了由各个社区组织的“乌鲁木齐之夏”大型广场文化晚会,从节目质量到演出效果都超过往年。一有演出,台下的观众挤得满满的,有人说,有这样的演出看,谁还爱闷在家里对着电视发呆呢。今年,这里又新添了“旱冰族”,白发的老人和幼小的儿童都加入到这个新型的健身活动中,他们穿戴专业,身姿矫健,引来人们赞许的目光。

  人民公园的“梨园春戏迷俱乐部”演出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档次。每到周日,许多戏迷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演出,情景蔚为壮观,这也成为人民公园的一大“票房”。还有许多乐迷、歌迷自发组成的小团体,他们带着各式各样的乐器,自印歌本,在草坪上,长廊前唱唱怀旧的苏联老歌,跳跳节奏欢快的麦西来甫,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健康昂扬之气。

  一到入夜华灯初上时,商场、影院前的啤酒纳凉广场上热闹非凡。三五好友聚在一处,吃几串烤肉,喝几扎啤酒,暑气一扫而光。有的啤酒广场上还有价廉物美的卡拉OK,喝到胆大时,拿起话筒吼几嗓子抒发一下积聚了一个冬天的郁闷,不也很惬意吗?

  这个夏天虽然气温高,但因这多彩多姿的生活而让人感到有些短暂。

  南湖广场的电影之夜

  “今日放映(怀旧)电影:《大独裁者》卓别林喜剧,《平津战役》战斗片。”

  一块小黑板上写着放映信息,引来不少市民驻足观看。露天电影院就在首府南湖市民广场湖边的一块空地上。已经9时多了,老板急着摆放好桌椅,地上摆放着两台老式的电影放映机,过往的人好奇地看着。

  一个三十多岁,皮肤黝黑的人在不停地忙碌着。他架好机器,接通电源,搬来片盒,双手熟练的托着一卷胶片,把它插在了卷片轮上,左手轻轻地挡在胶片上,右手匀速地摇着把手,胶片在左手心快速地滑过,稳稳地卷在了另一个轮子上。他就是在这放电影的小徐。

  小徐说,放电影是自己从小的梦想,他觉得这是个很神圣的职业。在这里放一些怀旧的老电影,就是为了让那些当年和他一样提着凳子去抢地方看电影的人们,回忆起那段美好的往事。当然,也有许多年轻人来看,他们也觉得很开心。这片不大的空地上,没过多久桌子旁便坐满了出来消暑的人们。10时30分开始放电影。小徐身旁整齐地放着二十来个胶片盒,那里边是今晚要用的胶片。

  银幕架得很简陋,这并没有影响到人们的兴致。电影开始了,大家一边吃着爆米花,喝着啤酒和饮料,一边聚精会神地盯着银幕。记者问小徐为什么只放老电影时,他说,这是古董、是回忆,更是幸福。每个时代都有被遗忘了的,我觉得那些大片在这里放没有意义,而且我的观众会走掉很多。在这里,观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点片子,只要交十五块钱,但这离实际租片子的费用还是差了一截。徐先生说,我们就是想丰富一下这里的文化氛围。

  电影在继续放映,人们都沉醉在银幕中的世界里。来这看电影的古先生说,来这散散步,看看电影,挺好的。通过这些老电影可以了解历史,也想起了童年的情景。

  广场的另一端则完全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与这里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屏幕上放着过了档期的大片或港台电影,下边围坐了好几百人。从甘肃天水来新疆打工的小曹说,我们平时没机会上电影院,这儿每天晚上都有电影,吃过饭到这里看看电影心情也好了。家住附近的何先生说,以前这里没修好时,自己和朋友都是去逛夜市或是去人民广场,修好后,自己再也没去过人民广场,这里的活动更多、气氛更好。广场保安王胜说,这里人多、热闹,但给管理也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他希望市民们能自觉保持广场的清洁。

  炎热夏日的电影之夜,带给人们多少亲切的回忆和愉快的瞬间!

  秦腔自乐班里遇“高人”

  早十时,首府人民公园凉亭里鼓乐声声,秦音袅袅。新秦联秦腔自乐班的十多个戏迷们正聚在一起开始他们每天的“功课”——唱戏、听戏和说戏。虽然观众不多,但他们之间切磋技艺的认真劲儿不亚于正式登台的专业演员。

  自乐班班长侯振祖是个“老甘肃”,一说起他们的自乐班,他显得非常骄傲。“我们自乐班是1999年成立的,原先30多人,现在已经发展到50多人了。在全乌鲁木齐市的八九个秦腔自乐班里,我们是最好的,因为我们这里藏龙卧虎……”他随手一指:“看,那位司鼓的曹老师是新中剧院的老演员,看,那个拉二胡的周老师是原来猛进剧团的老琴师,还有过去新中剧院的名旦席秀凤,她今天病了没来,我们这儿有十多个专业团体退休的老演员,听秦腔的人都知道我们这儿有高人。”

  我注意到乐队里司鼓的那位消瘦的、戴大框石头眼镜的老人很受众人的尊重,他一边敲着干鼓,一边给演唱者作表情示意,遇到不对的地方,他会停下来说几句,被指导者都是心悦诚服地听着。

  等他们的活动结束后,我与这位曹老师聊起来。“您在舞台上多少年了。”他算了算说:“快五十年了。”“怎么会呢,您现在才多大?”我被他弄糊涂了。他有些神秘地笑着说:“我今年68岁,如果从我6岁学戏开始算,时间还要多。”旁边有人插话说:“这是曹广耀老师,以前新中剧院的大名角,他演过100多部戏,回去问问你爸,他们那辈人肯定知道。”

  原来曹老师是新中剧院的元老级人物。他从小在西安的戏班里长大,6岁就开始和父亲学戏了,是受过戏班严格训练的老演员。回忆起剧院的黄金时代,曹老师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有时候我们一天要演7台戏,从剧院到公园到厂矿,连装都来不及卸。剧院天天有演出,场场爆满。”那阵儿曹老师演的都是大戏,如《劈山救母》、《方罗山》、《张羽煮海》、《海瑞罢官》等等老戏新戏不下百部。

  “文化大革命,所有的老戏都不准演了。我因为出身好,还让我留在舞台上演样板戏。可那会儿,我觉得憋闷得很,就像武功给人废了一样。老戏里的那些绝活儿都消磨掉了。”曹老师叹息着说。文革后,《杨门女将》、《铡美案》等戏受到群众们的热烈欢迎,仅《杨门女将》一出戏就演了上百场,有些人得凭单位的公函才能买上票,只是这段辉煌太短暂了。

  “我是个戏痴,一辈子除了演戏什么都不会。只要我一上妆,就得找个安静的地方琢磨戏,谁都别惹我,谁跟我说话我跟谁急。哎,就因为这脾气没把人为下,到退休前还没评上职称。我是演了一辈子的包文拯,现在的工资还没王朝马汉多。”看来职称是老人的一大心病,一说到这个他的神情就落寞起来。

  “不过,我这一辈子也不亏,好日子都是在戏台上过的,没有耽误。现在每天和戏迷们乐一乐,还是和戏离不开,我也知足了。”老人平复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有些释然的样子。

  梨园春:台上台下都过瘾

  6月19日是个星期天。家在卡子湾煤矿的老王夫妇,一早起来就骑着自行车往人民公园赶,因为今天“梨园春”戏迷俱乐部新疆分部要演一台豫剧大戏《香囊记》,这可是他们盼望了一个星期的事儿了。每个星期天到公园看“梨园春”,成了夫妇俩最重要的周末娱乐。

  11时整牞人民公园海洋馆前专为“梨园春”戏迷俱乐部演出搭就的戏台下,已经坐满了观众。他们大多是中老年人,有许多人都和老王夫妇一样,自己带着小板凳、茶水饮料和干粮等,从铁路局、东山、八钢等远地赶来,在这过一次戏瘾。

  戏台虽然有些简陋,天气也是入夏以来的最高温36.5℃,但演员们却丝毫不懈怠。他们中有从专业剧团退休的老演员,有铁杆儿的票友,演出的服装行头是自己花钱买的,一层一层穿得毫不马虎,脸上的妆也化得一丝不苟。今天上演的是传统豫剧《香囊记》,演员们已经在台下排练了不知多少遍了。虽说是业余剧团,但演本戏(大戏)对他们来说已驾轻就熟。上上个星期天,他们演出的本戏《抬花轿》连演3个小时,台上台下都过足了瘾。今天又要演上2个半小时,热是热了点儿,但心里舒坦。

  演出不时被叫好声和掌声淹没,不像电视导演要发口令,那可都是发自内心的喝彩,台上台下的热烈气氛像吃麻辣烫一样被渲染到了极点。

  演出结束,已经是中午3时了。那些大妈大叔级的老演员们已是大汗淋漓。他们聚在戏台后的凉亭里卸妆,吃着盒饭、凉皮或肉夹馍,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记者找到了俱乐部的负责人,原乌鲁木齐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志毅。老李介绍说,这个戏迷俱乐部是河南电视台知名戏曲栏目“梨园春”的第一个分部,从2000年成立到现在已经发展了400多名会员,仅乌鲁木齐就有七八个分部,是新疆最大的戏迷俱乐部。从前年开始,俱乐部在公园长廊上演出,随着观众的增多,人民公园特意给他们辟出这块场地,还给会员们每人一张免票卡。今天来看演出的人有1000多,“五一”时观众超过了2000人,有时站都没地儿站,给公园带来了人气,也让演员们备受鼓舞。

  老李说,这个集体中,最大的76岁,最小的58岁,许多是夫妻一块儿来。原先喜欢打麻将的,酗酒的,拌嘴的,在此都找到了新的生活内容,大家相处得非常愉快。演出也从清唱、折子戏、对口戏到本戏,越玩越专业。虽然是义务演出,演出的费用也多是从大家的会费里出,但没有一个人抱怨。时间长了,观众们主动提出让他们收些费,“有人说,你们演出给我们带来快乐,自己又花精力又花钱,我们过意不去。”有观众演出结束后给演员们送来自家烙的饼子,有人主动送钱给他们,老李说,虽然没有多少钱,但大伙心里暖洋洋的。

  在这里有许多发生在戏迷中的感人故事。老李说,有一位90多岁的老戏迷,每个星期天都要让家人推着轮椅来看戏,上星期他看完《抬花轿》后回家,睡了一觉就安静地走了,他们家人都说是看演出让他安享天年的。

  散场后的戏台底下,依然有几个老人意犹未尽地围坐在一起聊天评戏。虽然刚才密密麻麻挤了那么多人,但地上干干净净的很少有垃圾,这些可爱又可敬的老人!

  把娱乐送给百姓

  有一阵儿,群众娱乐或百姓娱乐,是和路灯底下的棋局牌摊、麻将赌博、不见光的地下演出等等格调不高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任何活动一沾“群众”两字,其质量就大打折扣,意义似乎也不大深刻了。缺少场地、无人指导、备受冷落是过去群众文化的硬伤,更多的人成了“沙发上的土豆”,依赖电视像依赖亲人。

  广告上说:送金送银,不如送健康(引申一下健康=快乐)。所以我们政府的“得民心”工程里,又增添了许多供百姓娱乐的公共设施。今年首府集娱乐、休闲、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南湖广场的启用,让无数市民真正体验了身在首府的幸福。许多远离家乡,收入微薄的民工们也在这儿找到了不花钱的文化享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娱乐的内容愈显丰富,参与性越来越强,档次也越来越高。为百姓提供更多更细致更人性的文化服务,成为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全情投入的一件事。

  国泰民安,歌舞升平,是每个清明政府的执政理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元素。让我们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老赵和他的舞友们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甘突然在马路上狂奔起来,跑得停不下来,成为一名长跑健将。他的身后不知不觉增添了越来越多的跟随者,等阿甘停住脚步转身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群体的领头人了。这个情节用电影手法夸张地表现,很有喜剧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老赵就有着和阿甘类似的经历。1996年,因为舞厅太贵,自己又没有场地,老赵就和几个朋友拿了一个小录音机,在乌鲁木齐人民广场上放着音乐跳舞。当时,他们的行为引来许多人围观。

  渐渐地,老赵的舞友们从10个增加到20个,从20个增加到100个,从100个增加到400多个。他们的活动范围从广场一角,扩大到占广场五分之一大的地盘。舞蹈也从最初的交谊舞,变为节奏感很强的集体舞。现在,你只要每天吃过晚饭到广场上逛逛,总能见到这个蔚为壮观的集体舞大军。从70多岁的老头老太太到十八九岁的大姑娘,踩着同一个鼓点整齐放松地跳着,一跳就是两个小时不间断。旁边围观的人中不时有人跃跃欲试加入进去,一跳就上了瘾,第二天也成了这个队伍中的一员。

  老赵穿着大红色的T恤在第一排领舞,如果不是他自己告诉我他已经快奔60了,看他高大威猛面色红润的样子会以为他顶多45。乘老赵给大家换磁带的时间,我走上前去与他攀谈起来。

  “我也不知道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老赵说这话的表情和阿甘差不多。“你不知道,这比上班还累人。上班还能请假,这事儿我们一天不来就有人打电话催我们。”和老赵同为发起人的有6个,他们负责到外面学舞,选择磁带进行编辑,每天自带音响设备来给大家播放教舞。现在跳的这套舞,已经是第40套了。现在,老赵他们的这个“中老年集体舞活动中心”得到了人民广场的大力支持,不仅提供场地还提供音响,这成了人民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道风景。

  “我们编动作,尽量适应中老年人的身体条件,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音乐上也挑些流行的曲调,大家跳起来有劲儿。有很多人瘾大得很,冬天都来,所以我们也就一年四季不论寒暑都来。”问老赵的名字和职业,他说,我就是个一般干部,家离广场近,你就叫我老赵吧。说完,他转身回到自己的队伍中。:

  (责任编辑:高毅 写信)

  作者:高方 冯瑾 周丽君 平莎 晓高

  (来源:新疆日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