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论坛(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11:09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白云区·城中村改制(上) 广州的100余条城中村主要集中在白云、天河、海珠、芳村等区,至2003年年底,共有38万城中村村民完成改制做了城里人。2000年~2003年,白云区分两批对43个城中村村委会进行改制,设立了99个社区居委会,共有近13万名原城中村的村民几乎在一夜之间摇身变成城里人。户口簿的身份更换虽然容易,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洗脚上田的城中村村民自己,还是老城区的市民,都认为他们在市民待遇及市民素质等方面,距离真正的市民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前昨两日,本报记者先后来到原三元里村、原同和村这两条较典型的城中村探访原村民,并采访多位老城区市民,听听他们评述改制城中村村民距离市民还有多远。 策划/刘海建文/刘显仁通讯员越转葵、林明生 开栏语 从今天起,广州日报与广州各区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街坊论坛”正式与您见面了。该栏目关注老百姓身边的事儿,我们力争把这个平台打造成政府部门与街坊们沟通的桥梁和解决问题的渠道。 “街坊论坛”每期除结合目前各区的主要工作确定一个中心议题,还将公布一个具体时间,邀请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来本报接听热线:一为解惑,部门负责人将为老百姓逐一解答最新的方针政策;二为议事,市民来电中提出的好观点、好建议会被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并得到反馈。 首期“街坊论坛”的议题是本报与白云区委宣传部合作的《“村民”变市民还要走多远》。6月22日(周三)上午9时30分~11时,白云区国土房管、市政建设、卫生、环卫、治安综治、社会保障及就业、教育等多个部门负责人将莅临本报接听市民意见,重点围绕宅基地证转房产证、孩子教育、医疗配套、治安、环境卫生等问题进行解答,届时欢迎市民致电本报热线(020)81910190。① 市政配套 修路绿化仍多由集体掏腰包 同和村改制前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总人口4000余人,2001年改制成为居委会。原同和村村长、现同和实业发展总公司负责人何荣方做了近二十年的村官,他坦陈改制已有四年多时间,但并没感觉比此前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 “村长”困惑 公众事业花费企业太多精力资金 何荣方表示,既然已经是城市,按理来说辖区内的市政道路、绿化等公共市政配套应该由公共财政“埋单”,但实际上四年来原村辖区内的这些市政配套等仍然主要靠集体经济掏腰包。他为难地说,路面烂、排水不畅受影响的主要仍是自己村民或者租客,村民一有问题就直接找原来村委及机构,“因为我们知道街道没有这个维修的财力,我们如果不管,最终受损的仍是村民利益。”他说,作为已转制的实业发展公司,“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盈利,但这些公众事业却让我们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和资金。” 记者采访发现,类似的情况在三元里村等多数改制城中村都存在,只是同和村辖区较大,这个问题比较突出罢了。 政府回应 路面维护改造涉及历史遗留问题 然而白云区市政部门接受采访时也叫起“撞天屈”。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城中村改制时政府曾有计划,路宽7米以上的城中村辖区主干道由政府分3年接管进行维护,但是具体实施起来难度太大。一是城中村道路等级太低,村里修道路时没料到若干年后这一地区会有这么多的人口聚集,路面、下水道等硬件设施远远不符合要求,这导致部分城中村如同德围经常水浸街,但是要政府立刻开展改造,一下子不具备这个财力;其次,部分村民包括个别原村官,认为道路产权归属村里,未经政府批准就任由其他单位开挖,导致部分道路成了“拉链”路,而开挖后又未能按标准进行维护,导致道路恶性循环,增加了维护成本。 他说,几年来白云区政府部门已经接收部分城中村主干道进行改造及维护,但关键很多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只能一步一步解决。 环境卫生 城中村保洁赶不上老城区 前日上午,记者从广州大道北走进原同和村辖区,一路走过去发现进村后的地面垃圾明显要比老城区的多,一些铺面前还积有一摊摊污水。 卫生状况 村外现代化、村内脏乱差 村民何国强告诉记者,改制后全村的环卫清洁由街道环卫站接收了,实行16小时保洁制,村内的环境卫生比改制前明显有好转,但与老城区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他认为这可能与住户的卫生习惯有关系。 在三元里村,28岁的村民黎小姐认为改制后环境卫生不仅远比不上老城区,甚至还不如改制前。她说,现在走进村内就有一股带着霉烂东西的潮湿味道。事实上,城中村的卫生状况在“非典”时期就已是众矢之的,有句很经典的话就是“村外现代化,村内脏乱差”。 环卫部门 城中村环卫费难收影响运营 白云区环卫部门有关负责人认为城中村卫生保洁赶不上老城区,除了城中村本身建筑太密有关系外,还有一大原因就在于环卫费收取太难,尤为突出的是租房居住的外来人口。他说,去年白云区外来人口环卫费的收取率仅为5%左右,这在广州所有区的收费成功率最低,但是全区每天产生的1700吨垃圾中,有近半数为城中村外来居住人口所产生的,这严重影响环卫站的正常运营。其次,他呼吁城中村出租屋主配合收取环卫费,常常在收费时房东只愿交一户的钱,“产生垃圾的却有十几户人家”。 据他介绍,部分城中村仍按旧村模式将保洁工作承包给外面公司,环卫部门未能进行质量监管,他说为给城中村带来干净卫生的环境,呼吁城中村集体能配合环卫部门进入,对保洁公司进行质量监管。 居民就业 中年人就业高不成低不就 老人所忧 儿子没技能丢了工作怎么办 三元里村80岁的何沛锐大伯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在集体经济单位上班,每年还有集体经济分红,但是没有什么技能,他现在最担心的是,经济及科技发展这么快,万一哪一天他的儿子丢了现在的这份工作,以后不知怎么再找得到工啊。 28岁的黎小姐表示,现在就业竞争激烈,原村民中年轻的一代知识水平较高,比较好找工,而三四十岁的那一代基本上很难在外找到工作。同村37岁的李先生也坦陈,城中村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以前只会种地,现在城市化进程突然到了家门口,“一下子要出门找工作确实太难”。他建议劳动部门能否对城中村转制农民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帮助转制农民成功就业。 劳动部门 就业有优惠政策但要转变心态 白云区劳动部门一负责人介绍,城中村改制一完成,所有城中村的失业原村民就像城市居民一样可依法申报失业证,并可与居民一样免费享受一次职业指导、三次职业介绍、一次全免费培训,而且政府明文规定,城中村转制村民比老城区居民降低5岁享受社保补贴。他说,城中村转制村民要真正解决就业还要转变心态,“否则只能是高不成低不就”。据他介绍,区劳动部门曾在三元里村举办免费职业培训及发放职业资格证,但是没有一个原村民来报名。 这一点也被同和街道办事处的邓主任所证实,她说街道也曾为同和村的原村民举办免费职业培训,但是没有一个村民报名,“村民的普遍心态在于每月才一千来块钱工资的工种根本就看不上眼,他们每年的分红及房屋租金远超过这个数”,但是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做这些工种他们又能干什么呢? 换宅基证 房产证为啥这么难办 房产证办了4年仍无踪影 同和村老村民何先生是个生意人,在广州市内有多个铺面做精品生意。他在同和村有一栋五年前翻新的祖屋,占地近100平方米,分成20来套出租。作为生意人,何先生一直很想将这栋祖屋变成流动资金来“钱生钱”,“祖屋放在这里出租,每月有数千元租金当然不错,但这个地段整栋楼至少价值上百万”,所以四年前转制后,他就主动想去办理房产证,办了房产证就能作为不动产抵押给银行换来现金,但直到现在,何先生的房产证仍未办下来。 记者这两天在三元里、同和两条城中村采访,发现相当部分的原村民物业拖了很久也拿不到房产证。 房子超标要办证先得符合规划 那究竟又是什么阻碍了村民的拿证之路?白云区房管部门向记者介绍,事实上除了少数生意人想拿房子抵押贷款外,城中村村民主动要求拿房产证的积极性并不高,关键就在于相当部分城中村村民的房子都超标了,按照规定,近郊城中村村民的住宅只能盖四层半,如果这部分房子要拿房产证,必须先经规划部门进行处理,“一般都是要交纳罚款”,所以这些村民基本上不干,导致房产证发不出去。他说,初步估算全区城中村的由宅基证转为房产证总案数为40万~50万宗之间,但目前每年办出的房产证只有2万~3万个。 社会治安 治安费谁受益谁出资 治安费为啥还由村集体负责 原三元里村村民李先生曾在村里治保会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保安。他说,以前村里为了维护辖区治安,养了上百人的村治保会队伍,2001年“村改居”后,按理来说这里已经是城市了,村治保会的队伍也交归街道派出所统一指挥,但是村集体经济仍然要每年负担数百万元搞社会治安,以前这套人马的工资及办公经费仍由集体经济出。他表示有点不理解,为什么老城区的治安费用全部由财政负责了,而改制城中村却仍要由集体经济负责呢? 治安队伍多实行多渠道供养 白云区综治部门表示,目前全国治安都是实行“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而白云区的情况更特殊,辖区面积大,又地处城乡结合部,本来就是治安形势比较严峻的地区,所以白云区比其他地区的社会治安队伍要多得多,分别是区公安分局保安公司的保安队伍、市区街三级政府出资的治安员队伍、街道出资的治安协管员队伍及各村出资的治保会队伍。为了增加这些治安队伍管理和效率,所以全部社会治安队伍交由区公安机关进行统一指挥,但实行多渠道供养,所以还要由原村集体经济负责。(来源:广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