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路街门牌3年内全部标准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15:14 南方日报

  20多年新增地名近5万 城区540条道路至今无名 政府启动地名工程

  路街门牌3年内全部标准化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蒋才虎

  伴随着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东莞大量新地名不断产生,旧地名时有变化,也有许多老地名不断消失,新老地名变化数量之多、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面对这空前的变化,不仅外地人显得茫然,就是东莞本地人也经常难指出个究竟来。

  3年后,人们也许就不再困惑了——从现在开始,从市区到城镇,东莞不仅要规范路名、街名、巷名,而且还要使楼房名和门牌名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届时,人们可随时凭手机或手提电脑来查询东莞市镇的任何一个地方。

  环路很不完整,根本达不到指位的目的;行人头顶的交通指示牌与竖立在人行道上的道路指示牌互相打架;一直往前穿行到底的一条路竟有六七个名称;城区有500多条路没有名称……

  环路不成环 有路却无名

  今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东莞市旅游交通图可算是最新东莞地图之一,可摊开它,看者仍难免要感慨:东莞的路名还是显得很混乱——

  环路是城市历史发展的时空见证,在城市中有较突出的宏观指位作用,许多城市建有系统的环形道路及相应的带“环”字的道路名称。但东莞所谓的环路很不完整(有的甚至不成弧形),环路意义无从得到应有的体现,达不到宏观指位的目的。例如,原四环路(现已更名为金鳌路、三元路)仅有从东江南支流东莞水道至东城中路段,且在运河以东被宏远路隔断,根本构不成环形。东城中路北接外环路,此段路仅约两三公里长,连弧形都算不上,更不用说成环形了。记者实地查看,大王洲桥南侧竖在行人头顶的交通指示牌仍非常醒目地标有外环路,可在人行道与机动车道间竖立的道路指示牌却根本不见外环路牌踪影,只有东城中路稳稳当当地立在那儿。东莞运河东边已完全连成半环的一条路竟有6个路名——红荔路、育兴路、东兴路、东城西路、体育路、建设路。更令人迷茫的是,东莞有路无名的道路比比皆是,仅今年4月15日至5月25日对东莞市城区街巷牌的第二批普查统计表明,全市城区还有540条道路没有名称。

  据统计,去年东莞市区约有40多条以“大道”作通名的道路名称,诸如万江大道、东江大道、莞太大道、东莞大道、东城大道等,它们绝大部分不符合“大道”通名使用标准。经过近半年的调整,东莞市区除保留东莞大道、东江大道和松山湖大道三条大道名称外,其它的“××大道”专名保持不变,“通名”则改为“××路”。

  在不变更现有路名的基础上,东莞也对本市的环路名称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确认:取消市区现有的一环、二环、三环、四环、五环的道路名称称谓,确定在修的五环路为环城路,并按方位将其划分为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

  3年内更换新地名标志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莞充分发挥地理、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中国外商投资最密集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东莞内源型经济也获得空前发展。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带动东莞新地名大量产生。1981年全国地名普查时,东莞仅有地名1738个;1995年普查时,东莞地名猛增至7820个;据初步统计,截至去年,东莞市地名已超过5万个。

  目前,东莞各镇区城镇化已达相当规模,地名标志(即路、街、巷、楼、门牌)设置相对落后,普遍存在地名标志不合国家标准,数量偏少(有的甚至无地名标志),样式不美观、不牢固等问题。由于全市“村改居”(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居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开展,村(居)委会的地名标牌名称也相应发生较大变化。

  为使地名与东莞的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相适应,进行系统的地名规划和设置标准地名标志显得越来越重要。

  国家民政部、交通部等早就提出要求:从2000年初至2004年底,用5年时间在全国城市设置标准地名标志。东莞于今年初按国家标准启动了全市地名设标(设置标准地名标志)工作。

  从今年初至2007年底,东莞将用3年时间在全市设置标准地名标志,其中,市区(莞城、东城、南城、万江)及城市化程度高的长安、虎门、常平、石龙及邻近市区的松山湖、厚街、寮步、石碣等区镇在今年前完成设标任务;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塘厦、樟木头、清溪、大朗、黄江、大岭山、桥头等镇在明年前完成设标任务;其它镇要在后年前完成设标任务。全市各镇区的路、街、巷、楼、门牌均应设置地名标志,已设置地名标志但格式、样式及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的镇区要在3年内更换新的地名标志,确保全市地名标志规范统一,符合国家标准。

  道路通名分大道、路、街、巷四级。东莞根据市中心城区原道路不分走向、不分功能的使用习惯,以及规划道路的等级规格,划分确定各级通名的使用条件为:大道须是路宽60米以上、长度4000米以上且道路景观靓丽的主干道路;路须是宽度为20-60米的干路;街须是宽度为10-20米的道路;巷是宽度在10米以下的道路。

  市区投入360万更换

  3581块路牌

  针对东莞市区原有路牌设置不齐全,且大多残旧、不符合国家标准等情况,东莞将投入360万元,从主干道开始全面更换市区3581块路牌。此次标准路牌的设置是东莞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标准路牌设置,莞城、东城、南城和万江等4区路牌将焕然一新。新设路牌全部按国家标准地名标志设计安装,牌长118厘米、宽36厘米、高216厘米。牌面上蓝下白,蓝色部分标注主项内容,指示路牌本身所在的位置;白色部分标注副项内容,包括指路和指向两方面功能。路名由汉字和大写汉语拼音分别标注。路牌牌面采用了反光材料,具有良好夜视效果,无论有无光线,牌面都能传递清晰有效信息。新设路牌采用组合式结构,容易更换和迁移。这些路牌所用原材料均属于不值得偷盗的材质。

  人们常将路牌比喻为“本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东莞希望新路牌能“扮靓本地人的脸,擦亮外地人的眼”。

  “扮靓本地人脸,擦亮外地人眼”

  要想更好地“扮靓本地人的脸,擦亮外地人的眼”,必须建立地名数据库。建立地名数据库可实现地名系统信息共享,满足社会各界和公众及时查询检索、快速传递统一准确的地名信息的迫切需求。东莞市民政局去年4月发文要求各镇(区)负责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地名数据库,市在各镇(区)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全市地名数据库,最终实现与全国地名数据库联网。

  建立地名数据库的先决条件是占有并全面准确掌握地名数据信息。为此,东莞各镇(区)正在做细做实地名调查工作,力争全面掌握本镇(区)的地名分布及地名基本情况。

  东莞“地名数据库”一旦建成,便可整合开发利用地名资源,提升地名信息服务质量,优化地名信息服务功能,开发地名信息服务产品。届时,有关地名的商机将不断涌现——利用基础地名信息可以开发汽车导航产品;通过网络或手机,利用基础地名信息和GPS卫星定位技术,可以进行远程定位,远程定位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公交、公安、消防、救灾、物流等方面;电信运营商通过基础地名信息系统里的电子地图和信息,可以开通手机短信查询地名、地址、下载地图和信息等等。

  塘厦:全镇道路街道重新命名

  塘厦镇在设置地名标志方面向来走在东莞前列。但塘厦镇地名管理负责人赵福堂并不讳言:塘厦原来的地名也很乱,每当碰上水电、治安等问题,当地人大都很难找到出问题的详细地点,更别说外地人了。

  尝尽种种苦头的塘厦于2000年成立镇门牌办公室,6人被安排专门从事门牌工作,他们事无巨细、不怕麻烦,或走街串巷,或挨家挨户对全镇的路、街、巷、门牌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并对全镇的道路和街道重新命名。目前,登记在册的512个路牌、171个街牌、181个巷牌、3.6万个门牌标志基本制作安装完毕,镇政府和村委会为此投入了140多万元。

  这些路牌、街牌全部用不锈钢材料做成,稍不留心,便会被人偷走。据统计,塘厦镇中心区及周边社区居委会的200多个路牌和街牌已被人盗走。为防路牌和街牌被盗,并与国家标准相统一,塘厦准备仿照市区的做法,采用不值得偷盗的原材料来制作新的路牌和街牌。等到这些新地名标志设置安装妥当,塘厦头顶着“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中心镇”这一桂冠时才不会觉得窘迫。

  清溪:明年一步到位设置地名标志

  改革开放初期,清溪曾是东莞较落后的镇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后,清溪对土地实行征用、规划、开发、建设等“五统一”政策,引来大量外来投资,使全镇经济飞速发展,跻身于全市中上游水平,大量新地名随之涌现。

  负责分管地名服务管理工作的清溪镇社会事务办主任朱润良介绍,从去年9月开始,清溪开展地名普查,现已收回地名普查资料700多份,完成地名调查的整理、归档和信息入库工作。镇内大的道路地名等已上报市地名办审批下来,小地名正在报批中,大量地名工作将转移到门牌上来。同时,清溪地名办还在做查漏补缺工作,进一步完善不全、不详、不正确的地名资料。

  清溪开展地名工作思路明确,今年完成道、路、街、巷的规范命名,明年初全镇村改居工作完成后便立即开始一步到位设置标准地名标志。

  

  记者手记

  地名工程是形象工程

  地名是广泛使用的社会公共文化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交流交往活动越来越多,交流交往范围越来越广,对地名公共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总之,经济社会越发达,特别是交通通信工具越发达,人们交流交往的活动就越频繁,地名使用的频率就越高,地名的重要性也越突出。

  地名是社会化程度最高的社会基础性工作之一,地名标志设置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行政管理、交通、邮电、新闻出版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加强地名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地名还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地方文明的直接反映。东莞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社会正由传统的农业社会、乡村文明向工业社会、城市文明转型。特别是随着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大量新地名不断产生,旧地名时有变化,许多老地名不断消失,新老地名变化数量之多、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凡此种种,给东莞的地名管理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地名标志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形象,是政府的形象工程。目前,东莞这一形象工程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地名工作机制不健全,地名工作关系不顺,地名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地名资料稀缺及地名标志设置管护工作混乱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随意取名、盲目取名、“洋地名”及地名的零乱和不规范现象有增无减,这与现代化中心城市和文化名城是不匹配的。

  地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社会、历史、民族、地理、经济、语言等内涵,是信息化时代最基础的信息资源。东莞的地名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工作相对滞后,若再不重视它,不但影响地名工作的开展,而且会影响东莞信息化建设进程。

  地名管理服务内容庞杂、千头万绪。细加梳理,不外乎四方面内容——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数字地名。

  地名规范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制定完善地名管理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为地名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例如,对含有生僻字、异体字、自造字的地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写、重名重音的地名以及俗字俗音等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净化地名环境,为社会提供规范的地名信息。地名标志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设置比较完善的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人们出行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向导。地名规划则要求结合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对城市未来需要的新地名进行前瞻性规划。数字地名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地名信息数据库,借助电信、网络等媒介,通过地名网站、地名热线(问路电话)、地名光盘(电子地图)、地名触摸屏等为人们提供服务,使社会公众能够快速、便捷、及时地获取准确的地名信息。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东莞有较好的物质经济基础,也能招来专业人才为我所用,只要上下重视,扎扎实实、一项一项地开展工作,东莞地名管理服务一定能唱响“步步高”,从而使东莞更加美丽迷人。

  图:

  部分路段的路牌,挂上之后一直是空白。 何建文 摄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