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陈云与评弹的“终生情结”:出书,出人,走正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15:58 中国新闻网

  陈云虽然一生戎马倥偬,但幼时在家乡养成的听评弹的爱好却一直未曾放弃。工作之余,他总要打开录音机,放上一盘评弹带子,静静地闭目细听,这似乎是他最好的休息。1958年,他因病休养,时间比较宽裕,于是开始大量听评弹,这以后就一发而不可收。他听过众多的传统书目、新编历史书目和现代题材书目,又关注同一书目不同演员不同风格的演出,或者是同一演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演出的同一书目。其中一个中篇书目《真情假意》竟听了数十遍。他关于评弹的谈话书信,后来结集成《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评弹艺术的发展,乃是陈云的一个终生情结。

  走正路是第一位,钱是第二位

  新中国成立前的评弹艺术趋向严重的商业化,庸俗、黄色的噱头泛滥,对于建国初期的演艺界亦成为一个挑战,对此,陈云有一句名言,叫做“出人、出书、走正路”。

  他说:“群众喜欢听的书,不一定就是好的。旧社会的跳舞厅、妓院,有人喜欢去,如果再开出来,还是有人会去的,而且去的人,不一定都是资产阶级。但这对人民有什么好处呢?评弹艺人是宣传工作者,哪一句话能起教育作用,哪一句话会起不良影响,必须严肃对待。”在一次谈话中,他语重心长地说:“对于你们来说,出人、出书、走正路,保存和发展评弹艺术,这是第一位的,钱的问题是第二位的”。

  保护传统评弹:“孔夫子不能穿列宁装”

  五十年代初曾出现全面停演传统评弹,仓促上演新编书目的局面,新编书目却又内容粗糙,质量低下。1959年后,陈云花费了大量时间整理评弹的老剧目和新剧目,大胆提出:“古代人说现代人的话是不合适的,孔夫子不能穿列宁装。”

  保护传统书目的同时,整理传统书目也需要取精华去糟粕,对于新书目,他鼓励说:“新事物开始时,往往不像样子,但有强盛的生命力。对老书,有七分好才鼓掌;对新书,有三分好就要鼓掌。新书和老书,是一次和一千次、一万次的比较。开始时不要怕上座率低。”

  “听众出了两角钱,不是来上政治课”

  上世纪60年代前后,文艺界极左思潮甚嚣尘上,文艺作品流于枯燥严肃。陈云风趣地说:“听众出了两角钱,不是来上政治课,做报告也要讲点笑话。”这句话给了当时的文艺工作者以极大鼓舞,直接指引了评弹创作的正确方向。

  新编现实题材的长篇书目的卖座率远不如传统书目,陈云总结了三个原因:“一是历史只有几年,加工时间不够;二是失之于太严肃,不敢加入穿插、笑料、噱头;三是艺人也不熟悉这方面的人物。”他认为问题的症结是“噱头太少”,“如果哑喉咙(注:指评弹艺术中以嗓音沙哑为特征的一种表现角色的方法)不要,噱头也不要,穿插也不要,那就会很枯燥,很单调,不生动,造成损失。”

  “戏剧是现身中的说法,评弹是说法中的现身”

  上世纪60年代的评弹创作中,有着许多改编戏剧、小说等文艺样式的实践,带来一些艺术方面的问题。陈云指出评弹不同于戏剧和小说,创作必须尊重其自身特点他说:“戏剧、小说、评弹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艺术规律。戏剧是现身中的说法,评弹是说法中的现身。”这就从代言体与叙述体的不同特质把戏剧与评弹区分开来。把戏剧、小说改编为评弹的新长篇,陈云坚持“必须对原著有所增删,故事情节的前后次序可以有所调换,因为评弹的表现方法与戏剧、小说的表现方法是不同的。”

  “不能连听七八天尽是好人倒霉”

  陈云的评弹观念是:尊重中国老百姓的传统审美习惯。“群众喜欢故事有头有尾,人物的结局好……听众有这样的心理,好人不怕落难,却要遇难呈祥。”这种心理期盼,建立在中华民族千百年积累起来的传统审美欣赏习惯上。出身于社会底层的陈云本人也有着同样的审美习惯,他说:“苦戏看三小时可以,就是长篇书不行,不能连听七八天尽是好人倒霉。革命的确很苦,但革命实际上获得了胜利。不正是符合历史规律吗?”

  (来源:《求是》;原文有改动;作者:廖奔;作者为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文中引文均出自《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一书;)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