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贾植芳:“植”种桃李芬“芳”(名人专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03:4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贾植芳:“植”种桃李芬“芳”(名人专访)(图)
贾植芳近影

  走近贾植芳,如同走近百年学府的师道光芒。

  因为,师者风骨,文化风华,正是“旦复旦兮,日月光华”之精粹。正如有的学生所说:“我特别喜欢贾植芳先生,在一杯茶、一支烟中,侃侃而谈,风骨毕现,从中感悟其读书心得,更能感受其为人风格。”

  教书从来不卖假货

  采访贾植芳教授,是在他安于复旦教师公寓的家中。窗外绿意葱茏,屋内书香萦绕,小恙后的他端坐于书房,体格清癯,风骨清峻。

  因为身体的关系,医生不许他抽烟,只有一杯清茶在手,侃侃而谈的他神采也依旧:“解放前我是个以写作译书卖文为生的自由职业者。解放后,实行每人分配一岗位,我是左翼作家,被安排到了复旦大学。”

  当时30多岁的进步作家贾植芳,人生转折成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开始漫长的执教生涯。“我成了身为教授的职业者,但我不是科班出身的书斋学者。教书育人,是我一辈子颇感欣慰的大事。”

  贾植芳教授的家,吸引很多学子前往。你一声“贾教授”,他一句“贾教授”,常常引出他意味深长的幽默。“我这个教授是假的,不是人人都叫我‘假教授’(贾)吗?不过,我教书却是真的,从来不卖假货。”

  “不卖假货”的他,严谨治学,认真对待每一次的传道授业。“文革”结束后他重返教席,有一堂课是去上海海关专科学校作“关于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的报告。学校学生百余人,围着他提问种种,他一一作答。为了这一课,他找了几本有关英国文学方面的书参阅备课,在前两天还开夜车到凌晨3点,才写好了讲演提纲。

  家门为学生敞开着

  贾植芳教授让家人拿来点心,招待我们。“澳门朋友寄来的,多吃点。”老人一再地要我们品尝,自己捧着茶杯,笑微微的,仿如学生登门时的慈祥与热忱。

  他用精神感染学生,桃李果然芬“芳”。在他的第一批学生中,出了美学家施昌东、文学史家章培恒、现代文学专家范伯群、曾华鹏等。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导陈思和,曾坐在贾植芳先生当时所住的朝北小屋里,听老人家侃侃而谈。正是从他那高亢急促的声调里,渐渐地步入现代文学的堂奥,开始了研究道路。

  努力把“人”字写端正

  贾植芳曾这样总结自己:从一个监狱到另一个监狱。历经战火、牢狱和各种精神磨难,却不改其刚强乐观,一生坚持知识良知和社会批判精神,努力把“人”字写端正,是为贾氏“风骨”。

  1936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当时正在北京美国教会崇实中学念书的贾植芳,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经常在《京报》、《大公报》、《申报》上发表文章。一天凌晨,数名军警突然闯进他的住所,将他带进了监狱。后来在济南经商的伯父赶到北京,花钱将他保释出来。为了避免再被抓进牢里,伯父让他到日本留学。在东京读书的时候,贾植芳结识了郁达夫、郭沫若、李春潮、覃子豪等人。

  1937年,贾植芳回国,那时他的最大信念就是抗日救国。1945年,贾植芳想投奔革命根据地,路经徐州时,被日本宪兵队抓走了。这一次,他在宪兵队的监狱里呆了3个月,直到日本投降。离开徐州后,贾植芳只身来到上海,《大公报》发表消息《青年作家贾植芳到上海》。那一年,他30岁,正是而立之年。

  在上海,贾植芳办过报纸、杂志,以文谋生,但他始终积极投身进步运动。1947年纪念五四运动30周年时,他频频发表的文章引起了当局的注意,贾植芳又一次进了监狱。一年半后当贾植芳第三次走出监狱时,外面的一切都已经变了。他选择了到复旦大学教书,担任中文系主任、专职教授。

  1955年5月,就在报纸公布“胡风反革命集团”第一批材料的第三天,贾植芳因“胡风是我的朋友”,而遭受了11年的牢狱之灾,被批斗了近13年。在历经坎坷的他看来,各种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而自己此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没有做对不起国家、民族、朋友的事,做人还像个人。”

  与爱妻彼此搀扶

  “平反”后的贾植芳回到了复旦大学,跟着他颠沛流离了大半生的妻子任敏也回到了他的身边。晚年时,这对半世飘零的老两口,总算过上了安稳的生活。贾植芳治学育人,任敏操持家务,帮助整理资料,抄录手稿。

  1997年,任敏突然患病,医院诊断为脑中风。病情反反复复,医院甚至发出了病危通知。贾植芳在学生的搀扶下走进病房,一手拄着拐杖,一手紧握老伴的手,大声叫着:“任敏啊,你要好起来!”入院后从来没有反应的任敏,突然涌出了眼泪……2002年11月,任敏离开了人世,贾植芳至今还保留着妻子的房间,和房间里的一切。

  坎坷中彼此搀扶,他们活出的是一种风骨。采访结束时,贾植芳老人一笔一画地签上名字,赠送我们的,是任敏女士纪念集《做知识分子的老婆》。

  贾植芳小传

  贾植芳,1916年生,山西襄汾人。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的“七月”派作家,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专家和翻译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6月22日 第二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