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帕泰岛:中国人带来造丝织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03:4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帕泰岛:中国人带来造丝织布(图)
西游村的古城堡

  据说,当年中国水手来到肯尼亚帕泰岛后,不仅带来了中医、中国的建筑技术,而且带来了中国的造丝和织布工艺。这些医术、技术和工艺代代相传,直到几十年前才失传。这一说法是否属实,是否留有相关的物证呢?

  “中国医生”在村民中有口皆碑

  记者在西游村采访时,遇见了一位和善的老人,他叫姆温耶·奥马尔,今年71岁。谈及中国人的故事,老人微笑着说:“我说的中国人不是指像你这样的中国人,而是特指当年中国水手的后裔。他们在此经过一代又一代繁衍,有些人的中国特征已不十分明显。目前,这3个村子就数西游村的中国人最多,共有10家左右。”

  谈及村里的“中国医生”法基伊时,记者说上次去过他家但没见到,家人说他去马林迪了,不知他现在回家了没有。“法基伊自上次离开村子后就一直没回来。前几天我去找他看病,他爱人说他来信讲,近期不会回来。目前他在马林迪的一家医院工作,情况还不错,估计短时间内回不来。”老人感叹道,“这里的情况你也了解一些,人们普遍贫穷,大多连病都瞧不起,法基伊经常免费为大家看病,在村民中有口皆碑。”

  中国人带来了造丝和织布

  说起中国人在当地的影响,中医当数第一,从古至今一直这样。此外还有什么呢?老人回忆说:“更远一点,40至50年前,我还听村里的老人讲,西游村以前曾经有过造丝业和织布业,也就是养蚕并用蚕茧造丝,种棉花并用棉絮织布,或者用蚕丝织布。在中国人到此之前,岛上没有这类手工艺,它们是中国人带来的。”

  “这两个行业当时在岛上很兴盛吗?”老人回答说:“据说曾兴盛过一个时期,不过都是家庭作坊。后来,也只有个别人家保留了这个手艺。我小的时候,听到这个觉得很新奇,还去几家看过,见过织布机和造丝机。”

  “这两种机器是什么样子?听您说起这些,我也感到有些新奇。”记者穷追不舍地问道。老人笑了:“可能本村有几家还保留着这种机器,是木制的。”

  老人凭记忆画出了织布机

  根据老人的建议,记者先来到一户老人认为最有可能保留那些旧机器的人家。在得知记者的来意后,户主不好意思地说:“现在没有了,前几年觉得那些东西再也派不上用场,就当柴火烧了。”

  随后又来到另一户人家,这家主人50岁上下,看上去十分精明能干,但谈及造丝机和织布机,他却无奈地说:“这两种机器我家原来都有,我父亲曾教过我如何使用。可是,现在不知去向了。”不过,他说自己还清楚地记得那些机器的构造,甚至还有将其复制的计划,待完工后再作为“镇家之宝”传后。“过几天我就会开始制作,你下次来就能看到。”

  记者当即请他画一个织布机的草图,他非常爽快地同意了。他一边用笔在纸上描绘着,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着。画图上说不清楚的地方,他又从地上捡来树枝等物品比划:“织布机是制作布料的简易机器,主要由主体、梭子和挡板组成,手工操作,可以用棉花或是蚕丝作原料,可制作一整块布,或是类似的装饰品,如花布、头巾等。”他补充说,“造丝机相对复杂一些,我记得也不十分清楚,复制起来会比较困难。”

  在记者的印象中,这位主人描绘的织布机与过去中国农家妇女使用的织布机相比,虽有大小繁简之差异,但二者在构造原理和机样模式方面,确实给人以一脉同源之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6月22日 第四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